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路线图 | 第10-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3 研究路线图 | 第12-13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劳务派遣及其规制理论概述 | 第14-23页 |
2.1 劳务派遣概述 | 第14-17页 |
2.1.1 劳务派遣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劳务派遣的性质 | 第15-16页 |
2.1.3 劳务派遣的种类 | 第16-17页 |
2.2 劳务派遣规制的概念 | 第17-19页 |
2.2.1 劳务派遣规制的概念 | 第17页 |
2.2.2 我国劳务派遣规制的争议 | 第17-19页 |
2.3 劳务派遣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天津市劳务派遣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3-36页 |
3.1 天津市劳务派遣现状描述 | 第23-30页 |
3.1.1 天津市劳务派遣机构的现状描述 | 第23-25页 |
3.1.2 天津市劳务用工单位的现状描述 | 第25-27页 |
3.1.3 劳务派遣工的基本情况 | 第27-30页 |
3.2 天津市劳务派遣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4页 |
3.2.1 劳务派遣机构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3.2.2 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3 劳务派遣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3 劳务派遣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4页 |
3.3.1 伴随社会转型的劳动人事制度改变所造成 | 第34页 |
3.3.2 利益的驱动以及法律规范失效 | 第34页 |
3.3.3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国外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经验与启示 | 第36-40页 |
4.1 国外劳务派遣模式特点 | 第36-38页 |
4.1.1 美国模式 | 第36-37页 |
4.1.2 德国模式 | 第37页 |
4.1.3 日本模式 | 第37-38页 |
4.2 国外劳务派遣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39页 |
4.2.1 严格规制劳务派遣准入许可制度 | 第38页 |
4.2.2 严格控制劳务派遣机构的注册资本 | 第38页 |
4.2.3 规定劳动派遣期限 | 第38页 |
4.2.4 加强对派遣单位的规范 | 第38-39页 |
4.2.5 保障劳务派遣劳动者的的合法权益 | 第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规制我国劳务派遣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0-45页 |
5.1 从严规制劳务派遣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40-42页 |
5.1.1 市场的限定——限定劳务派遣岗位、行业及工种 | 第40-41页 |
5.1.2 劳务派遣公司的准入制度 | 第41-42页 |
5.1.3 建立劳务派遣的常规监察制度 | 第42页 |
5.2 严格规制劳务派遣用工单位 | 第42-43页 |
5.2.1 明确规制用工单位劳务派遣使用范围及派遣期限 | 第42页 |
5.2.2 严格控制异地劳务派遣 | 第42-43页 |
5.2.3 增设用工单位派将遣工向直接雇佣或长期雇佣的规定 | 第43页 |
5.2.4 明确让用工单位为派遣工支付工资 | 第43页 |
5.3 提高劳务派遣工维权的合理化建议 | 第43-44页 |
5.3.1 劳务派遣工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维权意识 | 第43-44页 |
5.3.2 劳务派遣工要选择资信良好的劳务派遣公司 | 第4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6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