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1.4.1 循环经济 | 第12-13页 |
1.4.2 循环经济法制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23页 |
2.1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2 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 | 第17-20页 |
2.2.1 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现状 | 第17-18页 |
2.2.2 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2.3 现行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问题溯因 | 第20-23页 |
2.3.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 第20-21页 |
2.3.2 各部门利益冲突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比较 | 第23-30页 |
3.1 部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概况 | 第23-26页 |
3.1.1 德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 第23-24页 |
3.1.2 日本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 第24-25页 |
3.1.3 美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 第25-26页 |
3.2 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分析 | 第26-28页 |
3.2.1 单行立法模式 | 第26-27页 |
3.2.2 混合立法模式 | 第27页 |
3.2.3 两种立法模式的比较 | 第27-28页 |
3.3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借鉴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 第30-36页 |
4.1 完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基本原则 | 第30-32页 |
4.1.1 坚持社会、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原则 | 第30页 |
4.1.2 尊重自然和遵守生态规律原则 | 第30-31页 |
4.1.3 “3R”原则 | 第31页 |
4.1.4 公众参与原则 | 第31页 |
4.1.5 政府主导原则 | 第31页 |
4.1.6 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 | 第31-32页 |
4.1.7 受益者补偿原则 | 第32页 |
4.2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2-33页 |
4.3 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 第33-36页 |
4.3.1 添加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成为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制度 | 第33-34页 |
4.3.2 弱化当前法律中的行政性规定 | 第34页 |
4.3.3 增加个人有关职责的相关制度 | 第34页 |
4.3.4 细化制度内容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