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2-27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2.1 政策性金融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2 住房金融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2.3 住房公积金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1.3 相关理论及公积金效率界定 | 第21-24页 |
1.3.1 住房公积金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1.3.2 住房公积金效率界定 | 第23-24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24-25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2 我国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现状及差异化分析 | 第27-46页 |
2.1 我国住房公积金资源整体配置水平统计分析 | 第27-30页 |
2.1.1 我国住房公积金资源整体配置水平描述 | 第27-29页 |
2.1.2 相关配置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2.2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0-32页 |
2.2.1 住房公积金配置水平评价指标选择 | 第30-32页 |
2.2.2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页 |
2.3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32-42页 |
2.3.1 评价模型选择 | 第32-34页 |
2.3.2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 第34页 |
2.3.3 实证分析过程 | 第34-42页 |
2.3.4 结果分析 | 第42页 |
2.4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水平的空间聚类 | 第42-44页 |
2.4.1 系统聚类法的分析步骤 | 第42-43页 |
2.4.2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我国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的均衡分析 | 第46-68页 |
3.1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原理 | 第46-48页 |
3.1.1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的一般描述 | 第46页 |
3.1.2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相关主体 | 第46-48页 |
3.2 住房公积金的供给资源配置 | 第48-51页 |
3.2.1 住房公积金供给主体及方式 | 第48页 |
3.2.2 影响住房公积金供给的相关因素 | 第48-50页 |
3.2.3 住房公积金供给资源的特征分析 | 第50-51页 |
3.3 住房公积金的需求资源配置 | 第51-57页 |
3.3.1 住房公积金需求主体的界定 | 第51-53页 |
3.3.2 影响住房公积金需求规模的相关因素 | 第53-56页 |
3.3.3 住房公积金需求资源特征分析 | 第56-57页 |
3.4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的均衡 | 第57-59页 |
3.4.1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均衡的路径分析 | 第57-58页 |
3.4.2 当前我国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 | 第58-59页 |
3.5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非均衡的计量经济分析 | 第59-67页 |
3.5.1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 | 第59-61页 |
3.5.2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非均衡的实证分析 | 第61-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我国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分析 | 第68-88页 |
4.1 住房公积金资源使用效率测度模型 | 第68-73页 |
4.1.1 方法模型选择 | 第68-71页 |
4.1.2 住房公积金资源使用效率评价指标选择 | 第71-73页 |
4.2 我国住房公积金资源整体使用效率分析 | 第73-75页 |
4.2.1 数据来源说明 | 第73页 |
4.2.2 测算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4.3 城市住房公积金资源相对使用效率分析 | 第75-85页 |
4.3.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第75页 |
4.3.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75-77页 |
4.3.3 规模效率分析 | 第77-79页 |
4.3.4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 第79-81页 |
4.3.5 规模报酬状况分析 | 第81-83页 |
4.3.6 效率的改进方向 | 第83-85页 |
4.4 影响住房公积金资源使用效率的因素分析 | 第85-87页 |
4.4.1 分析方法选择 | 第85页 |
4.4.2 变量指标选择 | 第85页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5 我国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的宏观效应分析 | 第88-100页 |
5.1 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与住房产业的关联关系 | 第88-89页 |
5.1.1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88-89页 |
5.1.2 总体关联统计与分析 | 第89页 |
5.2 住房公积金与住房市场的关联效应 | 第89-95页 |
5.2.1 相关模型方法介绍 | 第90-91页 |
5.2.2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91-92页 |
5.2.3 数据检验过程 | 第92-93页 |
5.2.4 住房公积金与住房量价间的状态空间模型 | 第93页 |
5.2.5 住房公积金与住房量价间的关联效应 | 第93-95页 |
5.3 住房公积金与商业住房金融的关联效应 | 第95-98页 |
5.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96页 |
5.3.2 数据检验过程 | 第96-97页 |
5.3.3 格兰杰因果分析 | 第97-98页 |
5.3.4 住房公积金与商业住房金融间的关联效应 | 第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6 国外政策性住房金融资源配置的比较与启示 | 第100-110页 |
6.1 政策性住房金融资源配置模式的多样性 | 第100-102页 |
6.1.1 政府引导型模式 | 第100页 |
6.1.2 政府财政主导型模式 | 第100-101页 |
6.1.3 专营机构模式 | 第101页 |
6.1.4 合同住房储蓄模式 | 第101页 |
6.1.5 公私混合模式 | 第101-102页 |
6.1.6 政府强制住房储蓄模式 | 第102页 |
6.2 典型国家政策性住房金融的资源配置经验 | 第102-108页 |
6.2.1 美国资本市场化融资模式 | 第102-103页 |
6.2.2 德国多元化合同住房储蓄制度 | 第103-104页 |
6.2.3 日本住宅金融公库 | 第104-105页 |
6.2.4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105-107页 |
6.2.5 巴西住房储蓄及失业与保障公积金制度 | 第107-108页 |
6.3 国外政策性住房金融资源配置的启示 | 第108-110页 |
7 优化住房公积金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 第110-117页 |
7.1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 第110-111页 |
7.1.1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110页 |
7.1.2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监管体系 | 第110-111页 |
7.2 优化住房公积金缴存机制方面的对策 | 第111-113页 |
7.2.1 建立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导的缴存机制 | 第111-112页 |
7.2.2 建立缴存比例与地方房价和收入水平之间的联动机制 | 第112页 |
7.2.3 改革公积金低存低贷的利率规则 | 第112-113页 |
7.3 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机制方面的对策 | 第113-117页 |
7.3.1 落实公积金用于租房、首付款支付方面的提取政策 | 第113-114页 |
7.3.2 建立差异化的住房公积金配贷机制 | 第114页 |
7.3.3 因地制宜的设计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限额 | 第114-115页 |
7.3.4 建立跨区域的资金融通调剂机制 | 第115-116页 |
7.3.5 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 | 第116-117页 |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17-12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17-118页 |
8.2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7页 |
一、发表论文 | 第127页 |
二、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