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平安壮寨为个案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 引言:旅游开发视野中的民族文化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 第10-24页 |
|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旅游 | 第10-14页 |
| 一、文化与民族文化 | 第10-11页 |
| 二、旅游与旅游资源开发 | 第11-14页 |
|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 | 第14-24页 |
| 一、何谓文化变迁 | 第14页 |
| 二、民族文化的变迁 | 第14-17页 |
| 三、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积极作用 | 第17-21页 |
| 四、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消极影响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平安壮寨的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 第24-47页 |
| 第一节 平安壮寨传统文化的外显与内隐 | 第24-42页 |
| 一、龙脊平安壮寨的概况 | 第24-25页 |
| 二、平安壮寨的外显文化 | 第25-35页 |
| 三、平安壮寨文化的内隐意蕴 | 第35-42页 |
| 第二节 平安壮寨旅游开发现状 | 第42-47页 |
| 一、主要资源 | 第43-44页 |
| 二、开发历程 | 第44页 |
| 三、基础设施 | 第44-45页 |
| 四、管理体制 | 第45页 |
| 五、经营模式 | 第45-46页 |
| 六、游客构成 | 第46页 |
| 七、收入概况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旅游开发与平安壮寨文化的变迁 | 第47-63页 |
| 第一节 表层文化的变迁 | 第47-54页 |
| 一、生计模式的变化 | 第47-48页 |
| 二、居住文化的变化 | 第48-50页 |
| 三、生活方式的变化 | 第50-51页 |
| 四、服饰文化的变化 | 第51-52页 |
| 五、职业的分化 | 第52-53页 |
| 六、环境的退化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深层文化的变迁 | 第54-63页 |
| 一、思想意识的转变 | 第54-55页 |
| 二、思维方式的转变 | 第55-56页 |
| 三、价值观念的转型 | 第56-57页 |
| 四、文化意识的树立 | 第57-58页 |
| 五、宗教信仰的淡化 | 第58-59页 |
| 六、寨老制度的弱化 | 第59-60页 |
| 七、民族精神的升华 | 第60-61页 |
| 八、审美观念的增强 | 第61-63页 |
| 余论:开发民族旅游与发展民族文化 | 第63-81页 |
| 第一节 关注民族心理是旅游开发的关键 | 第63-69页 |
| 一、民族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 第63-64页 |
| 二、旅游开发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 第64-66页 |
| 三、在旅游开发中提高民族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 第66-69页 |
| 第二节 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旅游开发的前提 | 第69-75页 |
| 一、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 | 第70-71页 |
| 二、民族文化保护的对象和主体 | 第71-73页 |
| 三、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 | 第73-75页 |
| 第三节 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是旅游开发的目标 | 第75-81页 |
| 一、旅游开发是民族文化再生产的动力 | 第75-77页 |
| 二、旅游开发是民族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77-80页 |
| 三、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 第80-81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