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政问责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引言 | 第8-20页 |
(一) 问题的源起和背景 | 第8-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三) 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五) 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二) 环境问责的责任类型 | 第22-24页 |
(三) 环境行政问责的责任性质 | 第24-25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三、 环境行政问责机制文本与典型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一) 中央有关环境行政问责机制的规定 | 第28页 |
(二) 地方有关环境行政问责机制的规定 | 第28-29页 |
(三) 典型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四、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机制及其评价 | 第31-41页 |
(一)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机制要素 | 第31-35页 |
(二)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相关机制简介 | 第35-38页 |
(三) 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机制评价 | 第38-41页 |
五、 国外环境管理的经验 | 第41-45页 |
(一) 美国:行政命令为主 | 第41页 |
(二) 欧洲:整体设计 | 第41-42页 |
(三) 日本:分工合作 | 第42页 |
(四) 俄罗斯:主动权在民众 | 第42-43页 |
(五) 启示 | 第43-45页 |
六、 完善我国环境行政问责机制的建议 | 第45-52页 |
(一)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 第45页 |
(二) 建立目标责任制 | 第45-46页 |
(三) 健全引咎辞职机制 | 第46页 |
(四) 健全“衔接机制” | 第46-47页 |
(五) 完善“复出机制” | 第47页 |
(六) 加强人大问责 | 第47-48页 |
(七) 科学确定环境行政问责对象 | 第48-49页 |
(八) 环境行政问责方式科学化 | 第49-50页 |
(九) 环境行政问责程序规范化 | 第50-51页 |
(十) 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