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基于手机学习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与实践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手机媒体传播特性与使用行为分析 | 第16-25页 |
2.1 手机媒体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 第16-18页 |
2.1.1 手机媒体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 | 第17-18页 |
2.2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 第18-20页 |
2.2.1 传播媒介的移动性 | 第18-19页 |
2.2.2 传播方式的即时性 | 第19页 |
2.2.3 传播主体的互动性 | 第19-20页 |
2.2.4 传播能力的补偿性 | 第20页 |
2.2.5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 第20页 |
2.3 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分析 | 第20-24页 |
2.3.1 用户需求分析 | 第21页 |
2.3.2 用户体验分析 | 第21-22页 |
2.3.3 用户依赖性分析 | 第22-23页 |
2.3.4 用户社交网络分析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大学生用手机学习传统文化的优势 | 第25-36页 |
3.1 基于手机的学习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3.1.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3.1.2 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第26页 |
3.1.3 价值澄清理论 | 第26-27页 |
3.1.4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第27页 |
3.1.5 移动学习理论 | 第27-29页 |
3.2 基于手机媒体的学习模式 | 第29-32页 |
3.2.1 快餐式的阅读 | 第29页 |
3.2.2 碎片化时间的拼合 | 第29-30页 |
3.2.3 海量信息的筛选 | 第30-31页 |
3.2.4 学习心得的共享 | 第31-32页 |
3.3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的高度黏合性 | 第32-34页 |
3.3.1 手机媒体相比其它媒体的优势 | 第32-33页 |
3.3.2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的匹配性 | 第33-34页 |
3.4 大学生日常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3.4.1 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 第34页 |
3.4.2 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大学生用手机学习传统文化的策略 | 第36-45页 |
4.1 学习模型的设计阐述 | 第36-38页 |
4.1.1 理论模型 | 第36-37页 |
4.1.2 基于手机学习传统文化的模型 | 第37-38页 |
4.2 学习模型的核心因素 | 第38-39页 |
4.2.1 大学生用户的个性需求 | 第38页 |
4.2.2 传统文化的渗透机制 | 第38-39页 |
4.3 内部环境中满足用户需求的策略 | 第39-43页 |
4.3.1 基于信息需求的知识地图构建 | 第39-40页 |
4.3.2 基于社交需求的互动交流平台 | 第40-41页 |
4.3.3 基于自我增强的自我管理机制 | 第41-42页 |
4.3.4 基于娱乐需求的娱乐教育 | 第42页 |
4.3.5 基于商务活动的文化传播 | 第42-43页 |
4.4 外部环境的助推策略 | 第43-44页 |
4.4.1 政府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支持 | 第43-44页 |
4.4.2 营造校园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 第44页 |
4.4.3 发挥手机媒体的教育学习功能 | 第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