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微生物转化 | 第13-15页 |
1.1.1 概述 | 第13页 |
1.1.2 微生物转化的特点 | 第13-14页 |
1.1.3 微生物转化的方法 | 第14-15页 |
1.2 葫芦素B概述 | 第15-18页 |
1.2.1 甜瓜蒂和葫芦素 | 第15-16页 |
1.2.2 葫芦素B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1.2.3 葫芦素B的提取 | 第17-18页 |
1.3 微生物转化中药 | 第18-20页 |
1.3.1 微生物转化中药的历史 | 第18页 |
1.3.2 微生物转化中药的优点 | 第18-19页 |
1.3.3 微生物转化中药活性成分的糖苷键 | 第19-20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与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葫芦素B葡萄糖苷转化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22-31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3 培养基 | 第23页 |
2.2.4 葫芦素B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5 葫芦素B葡萄糖苷转化菌株的筛选 | 第24-26页 |
2.2.5.1 土壤和污水样品的采集 | 第24-25页 |
2.2.5.2 底物的制备 | 第25页 |
2.2.5.3 菌种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 第25页 |
2.2.5.4 活性转化菌株的筛选 | 第25-26页 |
2.2.5.5 转化菌株的鉴定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2.3.1 菌种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 第26页 |
2.3.2 转化菌株的筛选 | 第26-27页 |
2.3.3 转化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7-28页 |
2.3.4 转化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8-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微生物转化葫芦素B葡萄糖苷工艺研究 | 第31-49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2.3 产酶发酵条件优化 | 第32-34页 |
3.2.4 转化条件优化 | 第34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34-47页 |
3.3.1 链霉菌RW-2产酶发酵工艺单因素优化 | 第34-40页 |
3.3.1.1 最适培养基的选择 | 第34-35页 |
3.3.1.2 碳源种类及浓度的优化 | 第35-36页 |
3.3.1.3 氮源种类及浓度优化 | 第36-37页 |
3.3.1.4 培养基初始pH优化 | 第37-38页 |
3.3.1.5 振荡转速优化 | 第38-39页 |
3.3.1.6 发酵温度优化 | 第39页 |
3.3.1.7 发酵时间优化 | 第39-40页 |
3.3.2 链霉菌RW-2产酶发酵条件响应面优化 | 第40-44页 |
3.3.2.1 Box-Behnken试验结果 | 第40-41页 |
3.3.2.2 回归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3.3.2.3 响应曲面交互作用分析 | 第42-44页 |
3.3.2.4 响应面优化的工艺及验证 | 第44页 |
3.3.3 转化条件优化 | 第44-47页 |
3.3.3.1 转化温度优化 | 第44-45页 |
3.3.3.2 转化时间优化 | 第45页 |
3.3.3.3 粗酶液稀释倍数优化 | 第45-46页 |
3.3.3.4 金属离子添加对葫芦素B产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葫芦素B的分离纯化 | 第49-55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4.2.3 产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50-51页 |
4.2.4 未转化与转化样品中葫芦素B含量比较 | 第51页 |
4.2.4.1 未转化的总葫芦素中葫芦素B的分离纯化 | 第51页 |
4.2.4.2 经转化的总葫芦素中葫芦素B的分离纯化 | 第51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51-54页 |
4.3.1 LC-MS分析 | 第51-52页 |
4.3.2 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52-53页 |
4.3.3 产物结构鉴定 | 第53-54页 |
4.3.4 未转化与转化样品中葫芦素B含量比较 | 第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