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Extended Abstract | 第10-27页 |
1 绪论 | 第27-4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27页 |
1.2 煤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1.3 褐煤中有机质组成结构 | 第30-40页 |
1.4 褐煤的转化和利用现状 | 第40-42页 |
1.5 褐煤醇解研究进展 | 第42-45页 |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45-4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7-55页 |
2.1 原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48-52页 |
2.4 分析表征方法 | 第52-55页 |
3 褐煤有机质结构的直接表征 | 第55-67页 |
3.1 工业和元素分析 | 第55页 |
3.2 FTIR分析 | 第55-59页 |
3.3 XPS分析 | 第59-61页 |
3.4 固体~(13)C NMRS分析 | 第61-64页 |
3.5 TGA分析 | 第64-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褐煤的超声萃取、逐级热溶和钌离子催化氧化 | 第67-111页 |
4.1 褐煤超声萃取 | 第67-76页 |
4.2 超声萃余物的逐级热溶 | 第76-96页 |
4.3 热溶所得残渣的RICO | 第96-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5 褐煤超声萃余物的超临界Na OH/甲醇解反应 | 第111-155页 |
5.1 UER_(XL)、UER_(XLT)和UER_(SL)的碳骨架结构 | 第111-114页 |
5.2 UER醇解所得可溶物收率 | 第114-115页 |
5.3 FTIR分析 | 第115-117页 |
5.4 E_1-E_4的GC/MS分析 | 第117-130页 |
5.5 UERXL超临界醇解所得E_1-E_4的DARTIS/ITMS和ASAP/TOF-MS分析 | 第130-133页 |
5.6 UERXL超临界醇解所得E_1-E_4的ESI FTICRMS分析 | 第133-151页 |
5.7 超临界醇解生成OCSs、SCSs和NCSs的可能反应历程 | 第151-15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6 磁性固体碱催化剂表征和褐煤催化加氢裂解 | 第155-178页 |
6.1 磁性固体碱催化剂的表征 | 第155-163页 |
6.2 XLT的催化加氢裂解 | 第163-170页 |
6.3 煤相关模型化合物的催化加氢裂解 | 第170-1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7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78-180页 |
7.1 结论 | 第178-179页 |
7.2 创新点 | 第179-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4页 |
附录 | 第194-195页 |
作者简历 | 第195-2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