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饮用水源中医药品和个人护肤品 | 第14-15页 |
1.2 饮用水源中双氯芬酸污染现状及防治技术 | 第15-24页 |
1.2.1 双氯芬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5-17页 |
1.2.2 饮用水源中双氯芬酸的来源、分布及污染现状 | 第17-20页 |
1.2.3 双氯芬酸的毒性及危害 | 第20-21页 |
1.2.4 饮用水源中双氯芬酸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 二氧化氯去除饮用水中PPCPs的发展动态 | 第24-28页 |
1.3.1 二氧化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3.2 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污染物的降解机理 | 第26-28页 |
1.4 高铁酸盐去除饮用水中PPCPs的发展动态 | 第28-33页 |
1.4.1 高铁酸盐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4.2 高铁酸盐消毒过程中污染物的降解机理 | 第30-33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6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36-38页 |
2.1.1 试剂与药品 | 第36-3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2.2.1 二氧化氯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2 高铁酸钾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3 其它溶液的配制 | 第40页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0-46页 |
2.3.1 二氧化氯浓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2 高铁酸钾浓度的测定 | 第41-42页 |
2.3.3 双氯芬酸浓度的测定 | 第42-43页 |
2.3.4 双氯芬酸降解产物的识别 | 第43-44页 |
2.3.5 离子色谱法分析阴离子 | 第44页 |
2.3.6 发光菌急性毒性测试 | 第44-45页 |
2.3.7 其它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6-76页 |
3.1 前言 | 第46-49页 |
3.1.1 动力学研究基础 | 第47页 |
3.1.2 速率定律 | 第47-48页 |
3.1.3 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测定 | 第48-49页 |
3.1.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9页 |
3.2 二氧化氯氧化水中双氯芬酸实验 | 第49-50页 |
3.3 二氧化氯与双氯芬酸的反应动力学 | 第50-55页 |
3.3.1 双氯芬酸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3.3.2 二氧化氯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52页 |
3.3.3 总反应速率常数的确定 | 第52-54页 |
3.3.4 双氯芬酸初始浓度对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 环境因子对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55-73页 |
3.4.1 pH值对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2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3 水体共存无机离子对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57-66页 |
3.4.4 水体共存有机物对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66-73页 |
3.5 小结 | 第73-76页 |
第四章 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反应机理 | 第76-94页 |
4.1 前言 | 第76-77页 |
4.2 探索反应机理的方法 | 第77-82页 |
4.2.1 溶解氧对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77-78页 |
4.2.2 淬灭实验 | 第78-82页 |
4.3 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产物分析 | 第82-88页 |
4.3.1 UPLC-MS分析 | 第83-86页 |
4.3.2 ~1H NMR分析 | 第86-88页 |
4.4 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的机理推断 | 第88-89页 |
4.5 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过程中TOC和发光菌毒性检测 | 第89-92页 |
4.5.1 不同二氧化氯浓度下双氯芬酸及TOC的去除 | 第89-90页 |
4.5.2 二氧化氯氧化双氯芬酸过程中的毒性变化 | 第90-92页 |
4.6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94-118页 |
5.1 前言 | 第94-95页 |
5.2 高铁酸盐氧化水中双氯芬酸实验 | 第95页 |
5.3 高铁酸盐与双氯芬酸的反应动力学 | 第95-100页 |
5.3.1 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95-97页 |
5.3.2 总反应速率常数的确定 | 第97-98页 |
5.3.3 双氯芬酸的初始浓度对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4 环境因子对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100-115页 |
5.4.1 pH值对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5.4.2 反应温度对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5.4.3 水体共存无机阴离子对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5.4.4 水体共存无机阳离子对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5.4.5 水体共存有机物对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5.5 小结 | 第115-118页 |
第六章 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反应机理 | 第118-134页 |
6.1 前言 | 第118页 |
6.2 探索反应机理的方法 | 第118-121页 |
6.2.1 溶解氧对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6.2.2 淬灭实验 | 第120-121页 |
6.3 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产物分析 | 第121-125页 |
6.4 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的机理推断 | 第125-126页 |
6.5 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过程中TOC和发光菌毒性测试 | 第126-130页 |
6.5.1 不同反应时间下双氯芬酸和TOC的去除 | 第126-127页 |
6.5.2 高铁酸盐氧化双氯芬酸过程中的毒性变化 | 第127-130页 |
6.6 二氧化氯与高铁酸盐氧化体系降解双氯芬酸的性能比较 | 第130-132页 |
6.7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7.1 结论 | 第134-135页 |
7.2 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7.3 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目录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