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在新媒体影响下的新探索--以《新民晚报》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6-10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6-9页 |
0.1.1 研究缘起 | 第6-7页 |
0.1.2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0.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0.2 研究对象、问题、方法与路径 | 第9-10页 |
第一章 社会新闻生产的新特点 | 第10-15页 |
1.1 新闻线索:从“它找我”到“我找它” | 第10-11页 |
1.2 利用新媒体积极有效拓展新闻源 | 第11-12页 |
1.3 对微博信源的处理 | 第12-15页 |
1.3.1 微博有多大的可信度? | 第12-13页 |
1.3.2 对微博信源如何求证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报网互动”:社会新闻生产新突破 | 第15-23页 |
2.1 社会新闻成为“报网互动”“试金石” | 第15-16页 |
2.2 “报网互动”的具体做法 | 第16-18页 |
2.3 “报网互动”是报网“双赢” | 第18-19页 |
2.4 “全媒体”能力助推记者职业成长 | 第19-20页 |
2.5 报网互动的瓶颈 | 第20-23页 |
2.5.1 “报网互动”难以为继的原因 | 第20-21页 |
2.5.2 、“报网互动”成功的前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社会新闻新追求 | 第23-42页 |
3.1 突发事件报道的突围 | 第23-29页 |
3.1.1 媒体联动抢首家 | 第24-27页 |
3.1.2 “由点及面”做深度 | 第27-29页 |
3.2 舆论监督的转型 | 第29-35页 |
3.2.1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面临的新挑战 | 第30-31页 |
3.2.2 舆论监督新对策 | 第31-35页 |
3.3 好人好事:社会新闻新探索 | 第35-42页 |
3.3.1 选材:既要相关又要独特 | 第35-39页 |
3.3.2 警惕好人好事“假新闻” | 第39-40页 |
3.3.3 做“品牌”增加影响力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