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植物光合作用概述 | 第9-11页 |
1.2 植物光氧化现象的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植物光氧化概述及损伤机制 | 第11-12页 |
1.2.2 光氧化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2-15页 |
1.2.3 植物光氧化的削减机制 | 第15-18页 |
1.3 突变体在水稻光氧化现象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1 突变体在植物光氧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2 关于水稻光氧化的遗传研究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叶片光合活性的研究 | 第22-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材料与采样 | 第22页 |
2.1.2 叶绿素的测量 | 第22页 |
2.1.3 快速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22页 |
2.1.4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22-23页 |
2.1.5 叶绿体的制备及放氧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1.6 叶绿体放氧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1.7 类囊体膜的制备 | 第23页 |
2.1.8 类囊体膜室温吸光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 第23页 |
2.1.9 电子传递链活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2.2.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24-26页 |
2.2.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26-27页 |
2.2.3 光合参数的变化 | 第27-28页 |
2.2.4 放氧活性的变化 | 第28-29页 |
2.2.5 类囊体膜室温吸光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变化 | 第29-32页 |
2.2.6 电子传递活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2.3 讨论 | 第33-34页 |
第3章 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34-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材料与采样 | 第34页 |
3.1.2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4页 |
3.1.3 SOD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3.1.4 CAT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3.1.5 POD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3.1.6 APX活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3.1.7 ASA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3.1.8 还原型GSH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3.1.9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3.1.10 O_2~(·-)生成速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3.1.11 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1.1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1.13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3.2.1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36-38页 |
3.2.2 抗氧化物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3.2.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3.2.4 O_2~(·-)生成速率的变化 | 第39-41页 |
3.2.5 H_2O_2生成速率的变化 | 第41页 |
3.2.6 MDA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3.2.7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42-44页 |
3.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