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上跨苞谷垄隧道桥设计 | 第19-55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主梁结构设计 | 第20-46页 |
2.2.1 设计基本资料 | 第20-21页 |
2.2.2 结构尺寸布置 | 第21-24页 |
2.2.3 主梁内力计算 | 第24-35页 |
2.2.4 钢筋面积的估算及钢束布置 | 第35-38页 |
2.2.5 主梁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 第38-39页 |
2.2.6 钢束预应力损失估算 | 第39页 |
2.2.7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第39-42页 |
2.2.8 应力验算 | 第42-43页 |
2.2.9 抗裂性验算 | 第43-44页 |
2.2.10 主梁变形计算 | 第44-46页 |
2.3 桩柱式桥台设计 | 第46-51页 |
2.3.1 设计基本资料 | 第46页 |
2.3.2 盖梁内力计算 | 第46-50页 |
2.3.3 盖梁配筋 | 第50-51页 |
2.4 桩基设计 | 第51-53页 |
2.4.1 桩长的确定 | 第51-52页 |
2.4.2 桩的内力计算 | 第52-53页 |
2.4.3 桩的配筋 | 第53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桩基础施工对既有高铁隧道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73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ANSYS建模 | 第55-58页 |
3.2.1 模型概化 | 第56页 |
3.2.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56-58页 |
3.3 简介与计算特点 | 第58页 |
3.3.1 简介 | 第58页 |
3.4 数值模拟参数选取及分析流程 | 第58-61页 |
3.4.1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选取 | 第58-59页 |
3.4.2 边界条件及分析步骤 | 第59-61页 |
3.5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70页 |
3.5.1 桩基础施工对隧道拱底的影响 | 第61-64页 |
3.5.2 桩基础施工对隧道衬砌的影响 | 第64-66页 |
3.5.3 桩基础施工对地表的影响 | 第66-68页 |
3.5.4 桩基础施工对桩周土体的影响 | 第68-70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70-73页 |
第四章 桩基础施工对既有高铁隧道影响的监控方案研究 | 第73-87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依托工程概况 | 第73-74页 |
4.3 监控量测目的及要求 | 第74-75页 |
4.4 监控量测内容及要求 | 第75-77页 |
4.4.1 监控量测内容 | 第75-76页 |
4.4.2 监控量测要求 | 第76-77页 |
4.5 监控量测方案的优化 | 第77-81页 |
4.5.1 道床顶面竖向位移 | 第77-78页 |
4.5.2 洞顶地表沉降 | 第78-79页 |
4.5.3 深层水平位移 | 第79-81页 |
4.6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81-85页 |
4.6.1 道床顶面竖向位移 | 第81-82页 |
4.6.2 洞顶地表沉降 | 第82-84页 |
4.6.3 深层水平位移 | 第84-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结论 | 第87-88页 |
5.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和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