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工业经济理论论文--工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工业共生进化及其技术动因研究

1 引言第11-31页
    1.1 选题依据第11-14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第14-26页
        1.2.1 共生理论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2 产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3 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1.2.4 演化理论的研究进展第23-26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26-30页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1.3.2 研究内容第28-30页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0-31页
2 工业共生进化的理论基础第31-42页
    2.1 工业共生进化的概念基础第31-35页
        2.1.1 工业共生进化的内涵第31-32页
        2.1.2 工业共生进化的技术动因内涵第32-33页
        2.1.3 工业共生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33-35页
    2.2 工业共生进化的构成要素第35-38页
        2.2.1 经济维—与模式进化的对应第36页
        2.2.2 环境维—与空间分布形态进化的对应第36页
        2.2.3 技术维—与技术动因的对应第36-37页
        2.2.4 三要素的关系第37-38页
    2.3 工业共生进化的理论基石—协同学第38-41页
        2.3.1 协同学与工业共生进化的兼容性第39页
        2.3.2 工业共生进化的存在基础--不稳定性原理第39页
        2.3.3 工业共生进化主体原理—支配原理第39-40页
        2.3.4 工业共生进化的分析基础—序参量原理第40页
        2.3.5 基于协同学的工业共生进化理论图景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3 工业共生空间分布形态的进化研究第42-67页
    3.1 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研究第42-48页
        3.1.1 路径依赖的基本原理第43-44页
        3.1.2 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模型第44-45页
        3.1.3 实证分析与结果第45-47页
        3.1.4 例证检验与讨论第47-48页
    3.2 生态工业园的环境扩散效应分析第48-53页
        3.2.1 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第49页
        3.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第49-50页
        3.2.3 测算结果与分析第50-53页
        3.2.4 讨论与结论第53页
    3.3 生态工业园和区域副产品交换:两种基本的空间分布形态第53-59页
        3.3.1 生态工业园的形成路径研究第54-55页
        3.3.2 区域副产品交换的形成路径研究第55-57页
        3.3.3 生态工业园和区域副产品交换的对比分析第57-59页
    3.4 工业共生空间分布形态的演进路径研究第59-66页
        3.4.1 从生态工业园到网络化生态工业园的进化第61-63页
        3.4.2 从生态工业园到生态工业园网络的进化第63-64页
        3.4.3 从区域副产品交换到副产品循环网络的进化第64-66页
        3.4.4 工业共生空间分布演进的高级形态--产业生态网络第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 工业共生模式的进化研究第67-96页
    4.1 互惠型工业共生的生成机理研究第68-74页
        4.1.1 工业共生的运作模式研究第68-70页
        4.1.2 平等型工业共生的生成机理研究第70-71页
        4.1.3 依托型工业共生的生成机理研究第71-73页
        4.1.4 依赖型工业共生的生成机理研究第73-74页
    4.2 单方获利型工业共生的生成机理研究第74-81页
        4.2.1 单方获利型工业共生—环境资源外包第74-75页
        4.2.2 德国包装物回收系统—废物流集中的典型案例第75-76页
        4.2.3 瑞典能源设备外包—能源管理的典型案例第76-77页
        4.2.4 鹿特丹生态工业规划项目—集群外包的典型案例第77-78页
        4.2.5 三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及几点启示第78-81页
    4.3 工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第81-88页
        4.3.1 研究模型与假设第81-82页
        4.3.2 平等型工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第82-84页
        4.3.3 依赖型工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第84页
        4.3.4 依托型工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第84-86页
        4.3.5 单方获利型工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第86页
        4.3.6 分析与结论第86-88页
    4.4 工业共生模式的转换机制研究第88-94页
        4.4.1 工业共生模式与网络治理结构的对照第88-89页
        4.4.2 区域副产品交换:一种市场治理结构第89-90页
        4.4.3 互惠型工业共生:一种双边治理结构第90页
        4.4.4 集团式工业共生:一种一体化治理结构第90-92页
        4.4.5 基于威廉姆森启发性模型的工业共生模式转换研究第92-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5 工业共生进化的技术动因研究第96-124页
    5.1 工业共生进化的巨涨落--技术创新第96-103页
        5.1.1 产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特征第96-97页
        5.1.2 自组织理论与哈肯模型第97-99页
        5.1.3 基于哈肯模型的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研究第99-103页
        5.1.4 主要结论与启示第103页
    5.2 科技进步与工业共生的祸合度分析第103-109页
        5.2.1 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识别第103-106页
        5.2.2 数据搜集和研究模型第106页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06-108页
        5.2.4 讨论与启示第108-109页
    5.3 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分析第109-123页
        5.3.1 内部环境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实现基础第110-113页
        5.3.2 外部环境分析—生态经济模型及实证研究第113-120页
        5.3.3 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内外环境交互作用第120-123页
    5.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6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24-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3页
附录1 深度访谈企业名目第133-134页
附录2 引用案例清单第134-135页
附录3 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第135-136页
附录4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第136页
附录5 学习期间所获主要奖励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龙江省饲料加工业的产业组织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