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18页 |
一、 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 第12页 |
二、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第12-13页 |
三、 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四、 本次实物工作量 | 第15-16页 |
五、 本次主要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48页 |
第一节 区域地层 | 第19-28页 |
一、 前寒武系 | 第19-21页 |
二、 下古生界 | 第21-22页 |
三、 上古生界 | 第22-25页 |
四、 中生界 | 第25-27页 |
五、 新生界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区域岩浆岩 | 第28-40页 |
一、 侵入岩 | 第28-32页 |
二、 火山岩 | 第32-36页 |
三、 蛇绿岩带 | 第36-40页 |
第三节 区域构造 | 第40-43页 |
一、 东昆北断裂带 | 第41页 |
二、 东昆中断裂带 | 第41-42页 |
三、 东昆南断裂带 | 第42页 |
四、 瓦洪山-温泉断裂带 | 第42-43页 |
五、 阿尔金断裂带 | 第43页 |
第四节 地球动力学演化史 | 第43-48页 |
一、 东昆仑地球动力学演化史研究现状 | 第43-44页 |
二、 东昆仑地球动力学演化史的重新厘定 | 第44-48页 |
第二章 东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条件 | 第48-65页 |
第一节 区域地层与成矿 | 第48-51页 |
一、 特殊层位矿源层对成矿的制约 | 第48-49页 |
二、 围岩岩性对矿床类型的控制 | 第49-50页 |
三、 不同时代地层与成矿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区域岩浆岩与成矿 | 第51-53页 |
一、 火山作用与成矿 | 第52页 |
二、 侵入作用与成矿 | 第52-53页 |
三、 蛇绿岩成矿专属性 | 第53页 |
第三节 区域构造与成矿 | 第53-54页 |
一、 东西向区域性主断裂构造控制Ⅲ级成矿带的展布 | 第53-54页 |
二、 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床(点)的分布和定位 | 第54页 |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成矿 | 第54-58页 |
一、 区域重力场特征与成矿 | 第54-57页 |
二、 航磁异常特征与成矿 | 第57-58页 |
第五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 | 第58-65页 |
一、 东昆仑造山带元素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二、 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化学块体特征与成矿 | 第59-65页 |
第三章 东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 | 第65-72页 |
第一节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 第65-67页 |
一、 前加里东成矿期 | 第65页 |
二、 加里东成矿期 | 第65-66页 |
三、 海西成矿期 | 第66页 |
四、 印支成矿期 | 第66-67页 |
五、 燕山成矿期 | 第67页 |
第二节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第67-72页 |
一、 区域矿床(点)概况 | 第67-68页 |
二、 矿床(点)总体空间分布规律 | 第68页 |
三、 东昆仑Ⅲ级成矿带特点 | 第68-72页 |
第四章 东昆仑造山带典型矿床研究 | 第72-96页 |
第一节 肯德可克叠生改造型钴、铋、金矿床 | 第72-78页 |
一、 矿区地质特征 | 第72-73页 |
二、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3-75页 |
三、 矿床成因模式 | 第75-76页 |
四、 成矿潜力评价 | 第76-78页 |
第二节 驼路沟热水喷流沉积型钴(金)矿床 | 第78-83页 |
一、 矿区地质特征 | 第78-79页 |
二、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9-80页 |
三、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80-82页 |
四、 矿床成因模式与成矿潜力评价 | 第82-83页 |
第三节 白干湖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床 | 第83-88页 |
一、 矿区地质特征 | 第83-84页 |
二、 矿床地质特征 | 第84-85页 |
三、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85-87页 |
四、 矿床成因模式 | 第87-88页 |
第四节 大场造山型金、锑矿床 | 第88-93页 |
一、 矿区地质特征 | 第89页 |
二、 矿床地质特征 | 第89-91页 |
三、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91-93页 |
四、 矿床成因模式 | 第93页 |
第五节 五龙沟造山型金矿床 | 第93-96页 |
一、 矿区地质特征 | 第93页 |
二、 矿床地质特征 | 第93-94页 |
三、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94-95页 |
四、 矿床成因类型 | 第95-96页 |
第五章 东昆仑成矿带空间数据库建设及综合编图 | 第96-108页 |
第一节 东昆仑成矿带空间数据库建设 | 第96-104页 |
一、 空间数据库建设的规范与要求 | 第96-97页 |
二、 空间数据库建设说明 | 第97页 |
三、 空间数据库建设 | 第97-102页 |
四、 空间数据库功能简介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重要成果图件编制及说明 | 第104-108页 |
一、 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图 | 第104-105页 |
二、 东昆仑成矿带 1:50 万地质矿产图 | 第105页 |
三、 东昆仑成矿带 1:50 万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图 | 第105-107页 |
四、 东昆仑成矿带地球化学图(含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图)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东昆仑造山带矿产资源评价 | 第108-152页 |
第一节 基于 GIS 的矿产资源评价 | 第108-112页 |
一、 进行基于 GIS 的矿产资源评价的必然 | 第108-109页 |
二、 基于 GIS 的证据权重法矿产资源评价 | 第109页 |
三、 证据权重模型原理 | 第109-111页 |
四、 证据权重法矿产资源评价的应用类型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东昆仑造山带总体成(找)矿潜力 | 第112-115页 |
一、 成矿条件评价 | 第112-113页 |
二、 保存条件评价 | 第113-114页 |
三、 东昆仑各成矿带总体成(找)矿潜力 | 第114-115页 |
第三节 数据驱动的证据权重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第115-122页 |
一、 区域找矿模型 | 第115-116页 |
二、 模型参数的设定 | 第116页 |
三、 证据因子的选择、定量化和条件独立性检验 | 第116-120页 |
四、 正负权重及后验概率计算 | 第120-121页 |
五、 模型应用的局限性 | 第121-122页 |
第四节 成矿理论驱动的证据权重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第122-150页 |
一、 模型建立与应用的基本思路 | 第122-125页 |
二、 金、铜和钴矿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第125-130页 |
三、 金、铜和钴矿成矿远景区划和评价 | 第130-149页 |
四、 模型应用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五节 进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 第150-152页 |
一、 总体工作部署 | 第150-151页 |
二、 具体工作建议 | 第151-152页 |
致 谢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1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61-162页 |
中文摘要 | 第162-165页 |
英文摘要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