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页 |
第一部 立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15-36页 |
1 背景分析 | 第15-19页 |
1.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起因 | 第16-18页 |
1.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综合性研究是自然与人文学科领域的“桥梁工程” | 第18-19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30页 |
2.1 国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2.1.1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2.1.2 国外土地利用监测研究情况 | 第21-22页 |
2.1.3 国外土地利用/土壤覆盖变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2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2.2.1 我国早期土地利用研究 | 第23-24页 |
2.2.2 我国近代土地利用调查研究 | 第24页 |
2.2.3 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2.3 全球和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 第26-30页 |
2.3.1 理论与方法 | 第26-28页 |
2.3.2 全球和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库的开发应用 | 第28-29页 |
2.3.3 国际上有关研究项目 | 第29-30页 |
3 国际性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宏观目标 | 第30-32页 |
3.1 研究的主要目标 | 第30-31页 |
3.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21世纪展望 | 第32-36页 |
4.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集成研究 | 第32-33页 |
4.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技术方法 | 第33-36页 |
第二部分 立题定位与项目研究内容 | 第36-61页 |
1 立题定位与研究目的 | 第36-38页 |
1.1 立题定位 | 第36-37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2 研究目标和任务 | 第38-39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38-39页 |
2.2 研究任务 | 第39页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4 研究区域选择及其基本概况 | 第42-61页 |
4.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42页 |
4.2 黄岩区概况 | 第42-48页 |
4.2.1 地理位置与地貌 | 第42-43页 |
4.2.2 水系 | 第43-44页 |
4.2.3 气候 | 第44页 |
4.2.4 植被 | 第44-45页 |
4.2.5 岩石或沉积物 | 第45-48页 |
4.2.6 土壤 | 第48页 |
4.3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8-53页 |
4.3.1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 第48-50页 |
4.3.2 土地利用布局现状 | 第50-53页 |
4.4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 第53-61页 |
4.4.1 地而水 | 第53-54页 |
4.4.2 大气质量现状 | 第54-57页 |
4.4.3 污染源 | 第57-61页 |
第三部分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 第61-104页 |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技术基础理论概述 | 第61-68页 |
1.1 目视判读技术 | 第62-63页 |
1.2 计算机自动分类技术 | 第63-68页 |
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现行研究方法评述 | 第68-72页 |
2.1 传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方法 | 第68页 |
2.2 人工神经网络影像分类 | 第68-69页 |
2.3 基于地学知识符号逻辑推理的影像分类 | 第69-70页 |
2.4 遥感地学智能图解模型(RSIGIM) | 第70-72页 |
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动态分类集成模型(CPDRGIM) | 第72-76页 |
3.1 基本思路来源 | 第72页 |
3.2 变化像元遥感地学智能推理集成模式——CPDRGIM | 第72-76页 |
4 试验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动态监测分类研究 | 第76-102页 |
4.1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76-80页 |
4.1.1 几何纠正变换处理及试验区遥感数据的裁剪提取 | 第76-77页 |
4.1.2 图像增强处理 | 第77-80页 |
4.2 遥感分类彩色合成最佳波段组合选取 | 第80-83页 |
4.3 试验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基础(规则)建立 | 第83-88页 |
4.3.1 遥感地学知识库的组织 | 第83-87页 |
4.3.2 试验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基础规则建立 | 第87-88页 |
4.4 基期试验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及其精度分析 | 第88-102页 |
4.4.1 基于传统分类的试验结果 | 第88-91页 |
4.4.2 基于多维空间信息证据推理专家系统分类结果 | 第91-95页 |
4.4.3 基于CPDRGIIM的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研究 | 第95-99页 |
4.4.3.1 “变化像元”的提取 | 第95页 |
4.4.3.2 “变化像元”后分类 | 第95-98页 |
4.4.3.3 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动态监测结果统计与制图表达 | 第98-99页 |
4.4.4 精度分析 | 第99-102页 |
5 有关结论 | 第102-104页 |
5.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技术系统组织的创新尝试 | 第102-103页 |
5.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精度的提高 | 第103-104页 |
第四部分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态监测系统的集成组织开发与应用研究 | 第104-150页 |
1 RLUCCMS的总体设计 | 第104-106页 |
2 RLUCCMS研制工作流程 | 第106-109页 |
3 RLUCCMS硬件酉己置与软件选择 | 第109-110页 |
3.1 RLUCCMS硬件两己置 | 第109-110页 |
3.2 RLUCCMS支撑软件选择 | 第110页 |
4 RLUCCMS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第110-120页 |
4.1 RLUCCMS数据分类编码 | 第111-115页 |
4.2 RLUCCMS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来源及转换 | 第115-120页 |
4.2.1 区域基期(1990年)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来源 | 第115-118页 |
4.2.2 基础数据格式转换、重组 | 第118-120页 |
5 RLUCCMS中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开发 | 第120-129页 |
5.1 空间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20-121页 |
5.2 基于矢量数据的拓朴叠加空间分析 | 第121-129页 |
6 RLUCCMS实用模型库的建立 | 第129-131页 |
6.1 RLUCCMS中的模型的类型 | 第129-130页 |
6.2 RLUCCMS模型与数据库的连接 | 第130-131页 |
7 RLUCCMS用户界面设计 | 第131-133页 |
7.1 RLUCCMS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 | 第131-133页 |
7.2 RLUCCMS用户界面组成及其设计 | 第133页 |
8 RLUCCMS的功能与特点 | 第133-136页 |
8.1 RLUCCMS的功能 | 第133页 |
8.2 RLUCCMS的特点 | 第133-136页 |
9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日常变更与动态监测试验研究 | 第136-148页 |
9.1 动态监测重点目标区的建立 | 第136页 |
9.2 不同遥感图象的纠正和匹配 | 第136-137页 |
9.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变更空间实体的数字化 | 第137页 |
9.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空间实体的变更分析 | 第137-142页 |
9.4.1 图斑空间实体的变更分析 | 第137-140页 |
9.4.2 线状地物空间实体的变更分析 | 第140-141页 |
9.4.3 零星地物的变更分析 | 第141-142页 |
9.5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变更分析结果的表达 | 第142-148页 |
9.5.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变情况 | 第142-143页 |
9.5.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 | 第143-148页 |
10 主要结论 | 第148-150页 |
10.1 RLUCCMS集成组织并发思路新颖 | 第148-149页 |
10.2 RLUCCMS能满足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日常变更的需要 | 第149页 |
10.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9-150页 |
第五部分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评价及其时空演替动态模拟 | 第150-188页 |
1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及其评估 | 第150-169页 |
1.1 景观空间格局特征表述指标 | 第151-152页 |
1.2 区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 第152-156页 |
1.2.1 不同景观类型分区 | 第152-153页 |
1.2.2 区域景观空间格局总体特征 | 第153-155页 |
1.2.3 区域不同景观类型空间格局分布特征 | 第155-156页 |
1.3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评估 | 第156-169页 |
1.3.1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评估思路与方法 | 第156-157页 |
1.3.2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157-164页 |
1.3.3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评估结果 | 第164-169页 |
2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结构时空演潜动态预测 | 第169-181页 |
2.1 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剖析与模型构思 | 第170-172页 |
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结构时间演替动态模型仿真 | 第172-174页 |
2.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结构空间演替动态模型建模 | 第174-179页 |
2.4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覆被类型时空演替模型耦合分析 | 第179-181页 |
3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第181-187页 |
3.1 分析指标及其意义 | 第181页 |
3.2 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差异系统分析 | 第181-184页 |
3.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转变驱动因子分析 | 第184-187页 |
4 主要结论 | 第187-188页 |
4.1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生态景观系统的稳定性 | 第187页 |
4.2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趋势 | 第187页 |
4.3 人类活动的干扰加急了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变 | 第187-188页 |
第六部分 总结与讨论 | 第188-194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88-191页 |
1.1 区域土地利用仕地覆被变化遥感分类临测技术的组织与实施 | 第188-189页 |
1.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精度的提高 | 第189页 |
1.3 RLUCCMS集成组织开发 | 第189-190页 |
1.4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 第190页 |
1.5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趋势 | 第190页 |
1.6 人类活动的干扰加急了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变 | 第190-191页 |
2 主要问题与研究创新 | 第191-194页 |
2.1 传统遥感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技术的组织和集成 | 第191页 |
2.2 宏观动态监测与微观日常变更研究的结合 | 第191-192页 |
2.3 先期土地调查基础数据组织问题及其改进设想 | 第192页 |
2.4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 第192页 |
2.5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 | 第19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4页 |
图表索引 | 第204-211页 |
附件: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简况 | 第211-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