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究 | 第12页 |
1.3.2 对中高职衔接内容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对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4 对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14页 |
1.3.5 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14-15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1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5页 |
1.4.2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5页 |
1.4.3 教育衔接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 论文的创新性 | 第16-18页 |
2 成都市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的主要表现 | 第18-26页 |
2.1 管理体制呈条块状 | 第18-19页 |
2.2 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 | 第19-20页 |
2.3 招考政策不完善 | 第20-21页 |
2.4 课程设置错位 | 第21-23页 |
2.5 教学内容重复 | 第23-26页 |
3 成都市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的主要原因 | 第26-34页 |
3.1 中高职教育隶属部门不同且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 第26-27页 |
3.2 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 第27-29页 |
3.2.1 制定依据出现偏差 | 第27页 |
3.2.2 未满足相关主体的需求 | 第27-29页 |
3.3 招考政策倾向不够 | 第29-31页 |
3.3.1 高职院校招生中中职学生占比低 | 第29页 |
3.3.2 对口升学计划少,中职学生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 | 第29-30页 |
3.3.3 招考政策过于重视招生数量,忽略招生质量 | 第30-31页 |
3.4 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各自为阵 | 第31-32页 |
3.5 中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延续性 | 第32-34页 |
3.5.1 专业理论课内容重复 | 第32页 |
3.5.2 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出现倒挂 | 第32-33页 |
3.5.3 公共基础课难易差异大,学生学习吃力 | 第33-34页 |
4 成都市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 第34-44页 |
4.1 健全中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 | 第34-35页 |
4.1.1 成立统一的中高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 第34-35页 |
4.1.2 完善中高职教育的沟通合作体制 | 第35页 |
4.2 准确定位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35-36页 |
4.2.1 明确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 | 第35页 |
4.2.2 遵循培养目标的制定程序 | 第35-36页 |
4.2.3 准确表述培养目标 | 第36页 |
4.3 完善中高职教育的招考政策 | 第36-39页 |
4.3.1 调整生源结构,优化升学方式 | 第36-38页 |
4.3.2 加强职业教育招生机构的管理职能 | 第38页 |
4.3.3 扩大高职学校单招考试录取学生的比例 | 第38-39页 |
4.3.4 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 | 第39页 |
4.4 加强中高职教育相关课程的衔接 | 第39-42页 |
4.4.1 树立创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 | 第40页 |
4.4.2 建立中高职教育统一的课程标准 | 第40-41页 |
4.4.3 明确课程衔接主线,实施分层教育 | 第41页 |
4.4.4 模块化设计中高职课程 | 第41-42页 |
4.5 夯实中高职教学内容衔接的基石 | 第42-44页 |
4.5.1 构建教学一体化的工作平台 | 第42-43页 |
4.5.2 实施一体化的教学计划 | 第43页 |
4.5.3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1 | 第48-50页 |
附录 2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