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31页 |
1.2.1 土壤侵蚀概念 | 第17页 |
1.2.2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 第17-28页 |
1.2.3 流域土壤侵蚀 | 第28-31页 |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31-32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32-35页 |
1.4.1 预期目标 | 第32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3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收集 | 第35-4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5-38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35-36页 |
2.1.2 气象及水文 | 第36-37页 |
2.1.3 土壤和植被 | 第37页 |
2.1.4 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 | 第37-38页 |
2.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第38-49页 |
2.2.1 水文数据 | 第38页 |
2.2.2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 第38-42页 |
2.2.3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 | 第42-43页 |
2.2.4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分区图 | 第43-44页 |
2.2.5 土壤侵蚀类型区 | 第44-45页 |
2.2.6 土地利用数据 | 第45-46页 |
2.2.7 土壤数据 | 第46页 |
2.2.8 河网的提取及验证 | 第46-49页 |
第三章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49-6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3.1.1 NDVI数据收集及分析 | 第51-52页 |
3.1.2 气象数据 | 第52页 |
3.1.3 Mann-Kendall(MK)检验原理 | 第52-5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3.2.1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NDVI空间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3.2.2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NDVI时间变化趋势 | 第55-57页 |
3.2.3 研究区NDVI变化趋势分析 | 第57-59页 |
3.2.4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气候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59-61页 |
3.2.5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气候变化突变分析 | 第61-65页 |
3.2.6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NDVI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 第65-6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典型流域侵蚀产沙变化特征 | 第68-8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4.1.1 资料收集 | 第69-70页 |
4.1.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4.2.1 不同时期流域侵蚀产沙特征 | 第70-74页 |
4.2.2 不同侵蚀产沙强度的流域面积及变化特征 | 第74-76页 |
4.2.3 流域侵蚀强度变化趋势分析 | 第76-7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黄土高原地区侵蚀产沙的区域分异特征 | 第80-9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5.1.1 数据收集 | 第81-82页 |
5.1.2 植被分区 | 第82页 |
5.1.3 高程分区 | 第82页 |
5.1.4 侵蚀类型分区 | 第82-8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5.2.1 不同植被分区侵蚀产沙情况 | 第84-85页 |
5.2.2 不同高程分区侵蚀产沙情况 | 第85-87页 |
5.2.3 不同侵蚀类型区侵蚀产沙情况 | 第87-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不同侵蚀类型区土壤侵蚀的主控因子分析 | 第92-124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3-102页 |
6.1.1 数据收集 | 第93页 |
6.1.2 指标提取 | 第93-98页 |
6.1.3 数据处理 | 第98-10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22页 |
6.2.1 不同侵蚀类型区侵蚀产沙强度和环境因子的基本特征 | 第102-107页 |
6.2.2 侵蚀环境特征对侵蚀强度的影响 | 第107-12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24-12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主要进展 | 第125-126页 |
7.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26-12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7-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