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圆孔状电极液晶透镜的发展历程 | 第8-10页 |
1.2.1 圆孔型液晶透镜 | 第8-9页 |
1.2.2 模式控制型液晶透镜 | 第9页 |
1.2.3 中心点引出型液晶透镜 | 第9-10页 |
1.3 自适应液晶透镜的应用 | 第10-12页 |
1.3.1 液晶透镜在自适应光学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3.2 液晶透镜在光耦合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3 液晶透镜在三维显示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模式控制型液晶透镜的模拟仿真 | 第14-28页 |
2.1 液晶透镜圆孔表面的电压分布仿真 | 第15-16页 |
2.2 液晶分子指向矢的计算 | 第16-20页 |
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2.3.1 频率对电势和相位差分布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2 薄膜方阻对电势分布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3 圆孔半径对电势分布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4 各参数对电势分布的共同作用 | 第23-24页 |
2.3.5 中心点引出型液晶透镜的仿真 | 第24-26页 |
2.4 仿真结果总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液晶透镜的制备 | 第28-38页 |
3.1 圆孔图案的蚀刻工艺 | 第28-30页 |
3.1.1 清洗ITO玻璃 | 第28-29页 |
3.1.2 光刻干膜热压 | 第29-30页 |
3.1.3 曝光显影 | 第30页 |
3.1.4 图案刻蚀 | 第30页 |
3.1.5 去除蓝膜 | 第30页 |
3.2 高阻薄膜的镀制 | 第30-34页 |
3.2.1 溅射功率对薄膜方阻和透过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溅射时旬对薄膜方阻和透过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溅射气压对薄膜方阻和透过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4 实验结论 | 第34页 |
3.3 液晶透镜的封装 | 第34-36页 |
3.3.1 旋涂取向剂 | 第34页 |
3.3.2 摩擦取向 | 第34-35页 |
3.3.3 灌晶封盒 | 第35-36页 |
3.4 总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液晶透镜的光学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38-52页 |
4.1 测试光路 | 第38-40页 |
4.1.1 液晶透镜成像性能和焦距的测试光路 | 第38页 |
4.1.2 液晶透镜的干涉环观测光路 | 第38-39页 |
4.1.3 透镜阵列干涉环的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4.2 液晶微透镜阵列的测试 | 第40-41页 |
4.3 圆孔型液晶透镜和模式控制型液晶透镜的光学测试 | 第41-48页 |
4.3.1 圆孔型液晶透镜的光学测试 | 第41-44页 |
4.3.2 模式控制型液晶透镜的成像测试 | 第44-47页 |
4.3.3 圆孔型液晶透镜和模式控制型液晶透镜的测试总结 | 第47-48页 |
4.4 中心点引出型液晶透镜的光学成像测试 | 第48-52页 |
第五章 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的原理、制备及测试 | 第52-58页 |
5.1 蓝相液晶的原理 | 第52-55页 |
5.1.1 蓝相液晶的结构模型 | 第52-53页 |
5.1.2 克尔效应 | 第53-54页 |
5.1.3 中心引出蓝相液晶透镜结构 | 第54-55页 |
5.1.4 蓝相液晶的优势 | 第55页 |
5.2 PSBPLC的制备 | 第55-56页 |
5.3 中心点引出蓝相液晶透镜的制备、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总结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