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悬念片的深层元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第二节 悬念片发展历程 | 第13-18页 |
(一)世界悬念片发展简史 | 第13-16页 |
(二)中国悬念片历史闪回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18-21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一)比较分析的方法 | 第21页 |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幽暗心理:深层元素的呈现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善与恶的对立解构 | 第23-27页 |
第二节 暴力下的自我救赎 | 第27-30页 |
第三节 欲望下的人性异化 | 第30-35页 |
第二章 张力缺失:深层元素的平面化倾向 | 第35-45页 |
第一节 躲避两难困境 | 第35-39页 |
第二节 人物情感逻辑不合理 | 第39-42页 |
第三节 人物缺乏内心戏剧性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文本内外:平面化原因探析 | 第45-61页 |
第一节 过于关注奇观的叙事 | 第45-51页 |
(一)重情境,轻人物 | 第45-49页 |
(二)人物的压力不足 | 第49-51页 |
第二节 缺少适宜场面调度的影像 | 第51-57页 |
(一)过度“告诉”而非“展示” | 第51-53页 |
(二)过度风格化 | 第53-57页 |
第三节 囿于消费文化的语境 | 第57-61页 |
(一)娱乐至上的商业市场环境 | 第57-59页 |
(二)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双重变奏:悬念片及类型电影发展策略 | 第61-69页 |
第一节 心理发掘与现实批判的融合 | 第61-64页 |
第二节 视觉与叙事的结合 | 第64-66页 |
第三节 寻求商业与艺术的均衡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