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生物论文

问题情境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3-17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3页
    1.2 课题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7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4.2.1 文献法第15页
            1.4.2.2 问卷调查法第15页
            1.4.2.3 观察法第15-16页
            1.4.2.4 访谈法第16-17页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7-20页
    2.1 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情境第17页
        2.1.2 问题情境第17页
        2.1.3 问题情境的特点第17-18页
            2.1.3.1 主体性和角色性第17页
            2.1.3.2 灵活性和开放性第17页
            2.1.3.3 经验性和生活性第17-18页
        2.1.4 概念第18页
        2.1.5 生物学概念第18页
        2.1.6 概念教学第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0页
        2.2.1 情境教学理论第18-19页
        2.2.2 建构主义理论第19页
        2.2.3 先行组织者理论第19-20页
第3章 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第20-23页
    3.1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第20页
        3.1.1 启发性原则第20页
        3.1.2 循序渐进原则第20页
        3.1.3 适度性原则第20页
    3.2 生物学概念教学第20-21页
        3.2.1 概念建立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第20-21页
        3.2.2 真实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形成概念第21页
        3.2.3 在应用中检测概念的获得第21页
        3.2.4 重要概念的获得目标是应用层面第21页
    3.3 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和概念教学的关系第21-22页
    3.4 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第22-23页
        3.4.1 生物学概念的引入环节第22页
        3.4.2 生物学概念的形成环节第22页
        3.4.3 生物学概念的巩固环节第22页
        3.4.4 生物学概念的深化环节第22-23页
第4章 问题情境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第23-49页
    4.1 调查问卷内容第23-25页
        4.1.1 调查目的第23页
        4.1.2 调查对象第23页
        4.1.3 问卷的编制第23-24页
        4.1.4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第24页
        4.1.5 问卷的发放、回收和整理第24-25页
        4.1.6 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第25页
    4.2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第25-41页
        4.2.1 教师的基本情况第25-26页
        4.2.2 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认识及态度第26-29页
            4.2.2.1 对问题情境了解程度的分析第26-27页
            4.2.2.2 对问题情境认识程度的分析第27-28页
            4.2.2.3 对问题情境的态度情况分析第28-29页
        4.2.3 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应用情况第29-35页
            4.2.3.1 对问题情境来源的分析第29-30页
            4.2.3.2 对问题处理的分析第30-32页
            4.2.3.3 对应用频率的分析第32-33页
            4.2.3.4 对应用环节的分析第33-34页
            4.2.3.5 对课堂效果的分析第34-35页
        4.2.4 影响因素第35-38页
            4.2.4.1 个人因素第35-37页
            4.2.4.2 其它因素第37-38页
        4.2.5 问卷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第38-39页
        4.2.6 问卷数据的差异性分析第39-41页
    4.3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第41-44页
        4.3.1 学生的基本情况第41页
        4.3.2 学生对问题情境的一般态度第41-43页
            4.3.2.1 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喜欢程度第41-42页
            4.3.2.2 学生对问题情境的认识程度第42-43页
        4.3.3 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第43-44页
            4.3.3.1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第43-44页
            4.3.3.2 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第44页
    4.4 访谈结果第44-46页
    4.5 存在的问题第46-47页
        4.5.1 教师方面第46-47页
            4.5.1.1 教师对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应用缺乏认识第46页
            4.5.1.2 教师缺乏挖掘、选择、处理或编辑问题情境素材的能力第46-47页
            4.5.1.3 教师忽略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47页
        4.5.2 学生方面第47页
            4.5.2.1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第47页
            4.5.2.2 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第47页
    4.6 问题解决的对策第47-49页
        4.6.1 组织理论培训,提高应用能力第47页
        4.6.2 鼓励教师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第47-48页
        4.6.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第48页
        4.6.4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8-49页
第5章 应用问题情境进行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第49-55页
    5.1 《种子萌发》的教学设计第49-51页
        5.1.1 教学设计第49-51页
        5.1.2 教学反思第51页
    5.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教学设计第51-55页
        5.2.1 教学设计第51-53页
        5.2.2 教学反思第53-5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6页
    6.1 结论第55页
    6.2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附录A第58-61页
附录B第61-62页
作者简历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定向增发项目投资价值分析--基于太安堂公司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热浸Galfan镀层表面镧盐转化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