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5-3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5-21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21-24页 |
三、概念界说 | 第24-3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五、史料评介 | 第32-37页 |
第一章 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移民垦殖与社会结构变动 | 第37-61页 |
第一节 察哈尔地区的历史沿革 | 第37-48页 |
一、远古至唐代的察哈尔地区 | 第37-41页 |
二、辽金时期的察哈尔地区 | 第41-42页 |
三、蒙元、北元与明朝对峙时期的察哈尔地区 | 第42-46页 |
四、清代的察哈尔地区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察哈尔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48-51页 |
一、察哈尔地区的地形 | 第49页 |
二、察哈尔地区的气候特征 | 第49-50页 |
三、察哈尔地区的河流分布 | 第50-51页 |
第三节 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移民垦殖 | 第51-57页 |
一、清代察哈尔地区的移民垦殖 | 第51-54页 |
二、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的移民垦殖 | 第54-57页 |
第四节 清末民初察哈尔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动 | 第57-61页 |
一、生态环境的变动 | 第57-58页 |
二、民族格局与人口结构的变动 | 第58-59页 |
三、社会秩序的震荡与民间信仰的交叉 | 第59-61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土匪问题研究 | 第61-112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土匪概况 | 第61-73页 |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匪患 | 第62-66页 |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匪患 | 第66-69页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匪患 | 第69-73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匪患的特点与影响 | 第73-79页 |
一、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匪患的特点 | 第73-76页 |
二、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匪患的影响 | 第76-79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匪患成因与治理 | 第79-101页 |
一、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匪患的成因 | 第79-86页 |
二、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匪患的治理 | 第86-101页 |
第四节 察哈尔地区土匪的覆灭 | 第101-111页 |
一、抗战后至解放初期察哈尔的匪患 | 第101-103页 |
二、察哈尔地区剿匪的发展阶段 | 第103-109页 |
三、察哈尔地区剿匪经验总结 | 第109-111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灾荒研究 | 第112-159页 |
第一节 察哈尔地区的自然灾害 | 第112-123页 |
一、灾况概述 | 第113-115页 |
二、水灾 | 第115-117页 |
三、旱灾 | 第117-120页 |
四、雹灾 | 第120-121页 |
五、其他灾害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灾荒发生的主要原因 | 第123-132页 |
一、自然因素 | 第123-127页 |
二、社会因素 | 第127-132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灾荒的影响 | 第132-140页 |
一、灾荒打击下的灾民 | 第132-136页 |
二、灾荒对察哈尔农村经济的影响 | 第136-140页 |
三、灾荒引起的社会冲突 | 第140页 |
第四节 灾荒的社会应对及其成效 | 第140-157页 |
一、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荒政 | 第141-150页 |
二、民国时期社会救济团体对察哈尔灾荒的救治活动 | 第150-154页 |
三、民国时期的报纸媒体与察哈尔地区灾荒救济 | 第154-15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会道门研究 | 第159-190页 |
第一节 察哈尔地区会道门勃兴的原因 | 第160-164页 |
一、社会政治因素 | 第160-161页 |
二、自然灾害因素 | 第161-162页 |
三、思想文化因素 | 第162-164页 |
第二节 察哈尔地区主要会道门 | 第164-171页 |
一、贯道 | 第164-165页 |
二、九宫道 | 第165-166页 |
三、先天道 | 第166-167页 |
四、黄天教 | 第167-168页 |
五、明宗会 | 第168页 |
六、理门 | 第168-169页 |
七、红枪会 | 第169-171页 |
第三节 察哈尔地区主要会道门的分布 | 第171-176页 |
一、察北主要会道门分布情况 | 第171-172页 |
二、察南主要会道门分布情况 | 第172-176页 |
第四节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对会道门的政策 | 第176-179页 |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会道门政策 | 第176-177页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会道门政策 | 第177-178页 |
三、晋察冀边区的会道门政策 | 第178-179页 |
第五节 全面取缔会道门 | 第179-188页 |
一、建国前后会道门在察哈尔地区的破坏活动 | 第179-182页 |
二、察哈尔地区取缔会道门运动的开展 | 第182-186页 |
三、察哈尔地区取缔会道门的经验总结 | 第186-188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结语 | 第190-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5页 |
附录一: 察哈尔省各县暨盟旗群位置略图(1935) | 第205-206页 |
附录二: 晋察冀边区行政区划图(1944年12月) | 第206-207页 |
附录三: 1949-1951年察哈尔省行政区划图 | 第207-208页 |
附录四: 察哈尔地区剿匪部队组织序列表 | 第208-214页 |
1. 晋察冀军区剿匪部队组织序列表(1946年2月) | 第208-209页 |
2. 冀察军区剿匪部队组织序列表(1946年2月) | 第209-210页 |
3. 华北军区剿匪部队组织序列表(1949年10月) | 第210-211页 |
4. 察哈尔军区剿匪部队组织序列表(1949年10月) | 第211-212页 |
5. 华北军区剿匪部队组织序列表(1950年10月) | 第212-213页 |
6. 察哈尔军区剿匪部队组织序列表(1950年10月) | 第213-214页 |
附录五: 理善劝解烟酒总会公函第三号(1932年8月1日) | 第214-2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5-216页 |
致谢 | 第216-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