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仙茅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仙茅的简介 | 第13-14页 |
1.2.2 仙茅的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1.2.3 仙茅的培育方法 | 第15-16页 |
1.3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3.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原理 | 第16页 |
1.3.2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 | 第16-17页 |
1.3.3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步骤 | 第17-19页 |
1.3.4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 第19-22页 |
1.4 植物人工种子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1 人工种子的概念及特点 | 第22页 |
1.4.2 人工种子的组成及制作流程 | 第22页 |
1.4.3 人工种胚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4 人工胚乳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4.5 添加物对人工种子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6 人工种子的发展前景 | 第24-25页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5.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仙茅组织快繁体系的研究 | 第27-37页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1 愈伤组织的获取 | 第28-29页 |
2.2.2 诱导愈伤组织中褐化防治 | 第29页 |
2.2.3 愈伤组织增殖 | 第29页 |
2.2.4 诱导不定芽 | 第29页 |
2.2.5 诱导不定芽生根 | 第29页 |
2.2.6 移栽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3.1 2,4-D和KT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2 NAA和6-BA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3 添加物对褐化作用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继代培养中激素比例的选择 | 第34-35页 |
2.3.5 诱导不定芽及生根移栽 | 第35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仙茅人工种子的初步研究 | 第37-43页 |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1 诱导不定芽 | 第38页 |
3.2.2 人工种子的制备 | 第38页 |
3.2.3 发芽实验 | 第38页 |
3.2.4 测定人工种子的失水率 | 第38-39页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9-41页 |
3.3.1 激素对仙茅人工种子发芽生根率及多菌灵对染菌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包埋剂浓度对用愈伤组织制备的仙茅人工种子包埋效果及保水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仙茅细胞悬浮培养 | 第43-53页 |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4.2.1 诱导疏松愈伤组织 | 第44页 |
4.2.2 测定非激素水平对悬浮培养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3 测定激素水平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 第45页 |
4.2.4 测定接种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4.3.1 碳源对愈伤组织影响的分析 | 第46页 |
4.3.2 激素对愈伤组织影响的分析 | 第46-47页 |
4.3.3 非激素水平对细胞悬浮培养影响的分析 | 第47-50页 |
4.3.5 激素水平对细胞悬浮培养影响的分析 | 第50页 |
4.3.6 接种量对细胞悬浮培养影响的分析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5.1 结果与讨论 | 第53-54页 |
5.2 创新点 | 第54页 |
5.3 展望与建议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A 彩页图 | 第62-66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