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4页 |
1.1. 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及电动车的前景 | 第13-15页 |
1.2. 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车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1.3. 锂电池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 第19-25页 |
1.3.1. 锂离子电池过热的原因及其影响 | 第20-24页 |
1.3.2. 锂离子电池过热的解决方案 | 第24-25页 |
1.4.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 | 第25-41页 |
1.4.1. 空气热管理 | 第25-32页 |
1.4.2. 液体系统 | 第32-35页 |
1.4.3. 热管热管理系统 | 第35-36页 |
1.4.4. 相变材料热管理系统 | 第36-39页 |
1.4.5. 不同热管理系统的对比 | 第39-41页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41-44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41页 |
1.5.2. 研究目标 | 第41-42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物性研究 | 第44-61页 |
2.1. 引言 | 第44-49页 |
2.1.1. 相变材料的分类及性能对比 | 第44-45页 |
2.1.2. 相变材料热导率提升方法 | 第45-46页 |
2.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46-49页 |
2.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49页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49-53页 |
2.2.1. 实验研究 | 第49-51页 |
2.2.2. 热导率模型 | 第51-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2.3.1. 复合相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相变特性 | 第53-56页 |
2.3.2. 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导率测试结果 | 第56-58页 |
2.3.3. 热导率模型的结果与验证 | 第58-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被动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性能研究 | 第61-77页 |
3.1. 引言 | 第61-64页 |
3.1.1. 相变材料热物性对热管理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3.1.2. 相变过程的传热模型 | 第62-64页 |
3.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64-69页 |
3.2.1. 实验研究 | 第64-67页 |
3.2.2. 相变传热模型 | 第67-6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3.3.1. 相变温度对控温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3.3.2. 密度对控温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3.3.3. 石蜡含量对控温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4. 相变传热模型的验证 | 第74-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性能研究 | 第77-90页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4.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78-8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78-79页 |
4.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79-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88页 |
4.3.1. 单电池充放电特性 | 第82-85页 |
4.3.2. 完全被动式及混合式热管理系统控温性能 | 第85-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混合式热管理系统的传热模型 | 第90-110页 |
5.1. 引言 | 第90-96页 |
5.1.1. 电池发热模型 | 第90-94页 |
5.1.2. 传热模型的电路求解 | 第94-96页 |
5.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96-103页 |
5.2.1. 单电池发热模型 | 第96-97页 |
5.2.2. 混合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内部传热模型 | 第97-100页 |
5.2.3. 混合式热管理系统的传热网络模型 | 第100-10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9页 |
5.3.1. 单电池发热模型的验证 | 第103-104页 |
5.3.2. 混合热管理系统数值传热模型的验证 | 第104-108页 |
5.3.3. 混合热管理系统传热网络模型的验证 | 第108-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混合式热管理系统的优化方法 | 第110-123页 |
6.1. 引言 | 第110-111页 |
6.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11-11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1页 |
6.3.1. 敏感性分析 | 第114-119页 |
6.3.2. 最优设计 | 第119-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8页 |
主要结论 | 第123-125页 |
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5-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附表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