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owski线圈宽范围电流测量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课题在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1-14页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16页 |
1.4.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原理 | 第18-25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罗氏线圈测量电流的原理分析 | 第18-20页 |
2.3 罗氏线圈的两种工作方式 | 第20-23页 |
2.3.1 罗氏线圈的自积分工作方式 | 第21-22页 |
2.3.2 Rogowski线圈的外积分工作方式 | 第22-23页 |
2.4 Rogowski线圈误差分析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Rogowski线圈动态性能研究 | 第25-42页 |
3.1 结构参数对其动态性能影响研究 | 第25-32页 |
3.1.1 传递函数的建立以及参数的选取 | 第25-29页 |
3.1.2 不同参数的仿真研究 | 第29-31页 |
3.1.3 优化结构参数分析 | 第31-32页 |
3.2 电磁参数对其动态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2-38页 |
3.2.1 传递函数的建立以及参数的选取 | 第32-34页 |
3.2.2 不同参数的仿真研究 | 第34-37页 |
3.2.3 优化电磁参数分析 | 第37-38页 |
3.3 线圈设计 | 第38-41页 |
3.3.1 线圈各个参数的选取计算 | 第38-40页 |
3.3.2 制作线圈注意事项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信号处理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 第42-61页 |
4.1 信号处理硬件电路 | 第43-53页 |
4.1.1 STC89C52复位方式及时钟系统 | 第43-47页 |
4.1.2 信号处理电路 | 第47-51页 |
4.1.3 硬件电路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 | 第51-52页 |
4.1.4 抗干扰的措施 | 第52-53页 |
4.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第53-59页 |
4.2.1 PGA子程序 | 第54-56页 |
4.2.2 偏移量校正 | 第56-57页 |
4.2.3 有效值计算 | 第57-58页 |
4.2.4 串口通信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罗氏线圈互感器误差软件补偿部分 | 第61-71页 |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61页 |
5.2 虚拟仪器技术 | 第61-63页 |
5.3 误差分配和定义 | 第63-64页 |
5.3.1 误差分配 | 第63页 |
5.3.2 误差定义 | 第63-64页 |
5.4 系统补偿系统设计 | 第64-70页 |
5.4.1 比差计算 | 第64-65页 |
5.4.2 角差计算 | 第65-68页 |
5.4.3 基于样条差值的角差补偿 | 第68-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罗氏线圈互感器实验研究 | 第71-77页 |
6.1 实验平台搭建 | 第71-74页 |
6.2 实验方案及结果 | 第74-7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