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PXP(X=C,N,P,P,(0))钳式铁、钴和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3页
    1.1 环金属化作用在C-H键活化中的应用第17-23页
    1.2 PC(sp~3)P钳式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应用第23-31页
        1.2.1 链烷烃类PC(sp~3)P钳式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应用第25-28页
        1.2.2 环烷烃类PC(sp~3)P钳式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应用第28-29页
        1.2.3 芳基甲烷类PC(sp~3)P钳式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应用第29-31页
    1.3 铁氢配合物在催化还原中的应用第31-42页
        1.3.1 烯烃和炔烃的还原第32-35页
            1.3.1.1 氢化还原第32-33页
            1.3.1.2 硅氢化还原第33-34页
            1.3.1.3 硼氢化还原第34-35页
        1.3.2 醛酮的还原第35-40页
            1.3.2.1 氢化还原第35-37页
            1.3.2.2 转移氢化还原第37-38页
            1.3.2.3 硅氢化还原第38-40页
        1.3.3 其他的还原反应第40-42页
            1.3.3.1 还原氨化反应第40页
            1.3.3.2 酰胺的还原第40-41页
            1.3.3.3 酯的还原第41-42页
    1.4 本课题的立体思想和研究内容第42-43页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第43-97页
    2.1 新型PC(sp~3)P钳式铁、钴和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43-68页
        2.1.1 双(二苯基膦基)二苯基甲烷(L1)的合成第43-44页
        2.1.2 Fe(PMe_3)_4对配体(L1)中C(sp~3)-H键的活化及性质探索第44-52页
            2.1.2.1 PC(sp~3)P钳式铁氢配合物1的合成第44-46页
            2.1.2.2 PC(sp~3)P钳式铁氢配合物1的性质探索第46页
            2.1.2.3 PC(sp~3)P钳式铁氢配合物1的催化性质研究第46-50页
            2.1.2.4 不同PC(sp~3)P钳式铁氢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对比第50-52页
        2.1.3 FeMe_2(PMe_3)_4对配体(L1)中C(sp~3)-H键的活化及性质探索第52-55页
            2.1.3.1 PC(sp~3)P钳式铁配合物2的合成第52-54页
            2.1.3.2 PC(sp~3)P钳式铁配合物2的性质探索第54-55页
        2.1.4 CoMe(PMe_3)_4、CoMe_2(PMe_3)_3以及CoMe_3(PMe_3)_3对配体(L1)中C(sp~3)-H键的活化及性质探索第55-64页
            2.1.4.1 PC(sp~3)P钳式钴配合物3的合成第55-58页
            2.1.4.2 PC(sp~3)P钳式钴配合物3的性质探索第58-63页
            2.1.4.3 PC(sp~3)P钳式钴配合物4-6的性质探索第63-64页
        2.1.5 配体(L1)与CoCl(PMe_3)_3的反应及性质研究第64页
        2.1.6 配体(L1)与Co(PMe_3)_4的反应及性质研究第64-65页
        2.1.7 配体(L1)与Ni(PMe_3)_4及NiMe_2(PMe_3)_4的反应及性质研究第65-67页
        2.1.8 配体(L1)的结构修饰及配体(L2、L3)的初步探索第67-68页
        2.1.9 小结第68页
    2.2 POC(sp~3)OP钳式铁和钴配合物11-13的合成方法优化第68-71页
        2.2.1 POC(sp~3)OP钳式配体(L4)的合成第68页
        2.2.2 POC(sp~3)OP钳式铁配合物11-12的合成方法优化第68-70页
        2.2.3 POC(sp~3)OP钳式钴配合物13的合成方法优化第70-71页
        2.2.4 小结第71页
    2.3 新型PNP钳式铁、钴和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71-81页
        2.3.1 双(二苯基膦基)二苯基胺(L5)的合成第71页
        2.3.2 PNP钳式铁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71-74页
        2.3.3 PNP钳式钴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74-78页
        2.3.4 PNP钳式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78-80页
        2.3.5 小结第80-81页
    2.4 新型PPP及PP(O)P钳式铁、钴和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81-87页
        2.4.1 双(二苯基膦基)二苯基膦氢(L7)的合成第81页
        2.4.2 PPP钳式镍配合物的合成第81-83页
        2.4.3 双(二苯基膦基)二苯基氧化膦氢(L8)的合成第83页
        2.4.4 PP(O)P钳式钻配合物的合成第83-85页
        2.4.5 PP(O)P钳式镍氢配合物的合成第85-86页
        2.4.6 PP(O)P钳式铁氢配合物的合成第86-87页
        2.4.7 小结第87页
    2.5 新型PC(sp~2)P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87-94页
        2.5.1 1,3-双(二苯基膦基甲基)苯(L9)的合成第87-88页
        2.5.2 Fe(PMe_3)_4对配体(L9)中C(sp~3)-H键的活化第88-94页
            2.5.2.1 铁氢配合物23的合成第88-89页
            2.5.2.2 双铁氢配合物24的合成第89-91页
            2.5.2.3 双金属配合物25的合成第91-92页
            2.5.2.4 金属配合物23-25的性质探索第92-94页
        2.5.3 小结第94页
    2.6 NCN钳式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第94-97页
        2.6.1 咪唑啉基NCN钳式配体(L10)的合成及C-H键活化探索第94-95页
        2.6.2 双亚胺基NCN钳式配体(L11)的合成及C-H键活化探索第95-96页
        2.6.3 小结第96-97页
第三章 实验部分第97-116页
    3.1 合成手段第97页
    3.2 试剂第97-98页
    3.3 测试仪器第98-99页
    3.4 原料合成第99-105页
        3.4.1 PMe_3的制备第99页
        3.4.2 铁前驱体的制备第99页
        3.4.3 钴前驱体的制备第99-100页
        3.4.4 镍前驱体的制备第100页
        3.4.5 配体(L1)的制备第100-101页
        3.4.6 配体(L2)的制备第101页
        3.4.7 配体(L3)的制备第101-102页
        3.4.8 配体(L4)的制备第102页
        3.4.9 配体(L5)的制备第102-103页
        3.4.10 配体(L6)及(L7)的制备第103页
        3.4.11 配体(L8)的制备第103-104页
        3.4.12 配体(L9)的制备第104页
        3.4.13 配体(L10)的制备第104-105页
    3.5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第105-116页
        3.5.1 配合物1的合成第105页
        3.5.2 配合物2的合成第105-106页
        3.5.3 配合物3的合成第106页
        3.5.4 配合物4的合成第106-107页
        3.5.5 配合物5的合成第107页
        3.5.6 配合物6的合成第107页
        3.5.7 配合物7的合成第107-108页
        3.5.8 配合物8的合成第108页
        3.5.9 配合物9的合成第108页
        3.5.10 配合物10的合成第108-109页
        3.5.11 配合物11的合成第109页
        3.5.12 配合物12的合成第109页
        3.5.13 配合物13的合成第109-110页
        3.5.14 配合物14的合成第110页
        3.5.15 配合物15的合成第110-111页
        3.5.16 配合物16的合成第111页
        3.5.17 配合物17的合成第111-112页
        3.5.18 配合物18的合成第112页
        3.5.19 配合物19的合成第112页
        3.5.20 配合物20的合成第112-113页
        3.5.21 配合物21的合成第113页
        3.5.22 配合物22的合成第113页
        3.5.23 配合物23的合成第113-114页
        3.5.24 配合物24的合成第114页
        3.5.25 配合物25的合成第114-115页
        3.5.26 醛酮催化硅氢化反应步骤第115-116页
第四章 总结论第116-124页
第五章 附录第124-178页
    5.1 晶体数据第124-139页
    5.2 配合物的表征第139-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97页
致谢第197-198页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198-199页
附件第199-21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风枪校准装置的研发
下一篇:紫外分析仪校准装置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