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9页 |
1.1.1 我国水环境现状与污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 第12-15页 |
1.1.2 二级处理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及其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 | 第15-18页 |
1.1.3 常规深度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 第18-19页 |
1.2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强化 | 第19-22页 |
1.2.1 强化混凝 | 第19页 |
1.2.2 与活性炭吸附联用 | 第19-20页 |
1.2.3 与臭氧氧化联用 | 第20-21页 |
1.2.4 与膜分离技术联用 | 第21-22页 |
1.3 臭氧氧化工艺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1 臭氧直接氧化工艺 | 第22页 |
1.3.2 臭氧氧化联用工艺 | 第22-23页 |
1.3.3 臭氧催化氧化工艺 | 第23-24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4-27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3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1.4.4 论文结构 | 第25-27页 |
2 污水厂二级出水有机物特性研究 | 第27-40页 |
2.1 前言 | 第27-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2.2.1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 | 第28-29页 |
2.2.2 有机物分级表征 | 第29-30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3 污水厂二级出水水质特性 | 第31-35页 |
2.3.1 二级出水理化指标 | 第31-32页 |
2.3.2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性 | 第32-33页 |
2.3.3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 | 第33-34页 |
2.3.4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官能团组成 | 第34-35页 |
2.4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分级表征特性 | 第35-39页 |
2.4.1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分级表征 | 第35-36页 |
2.4.2 二级出水不同组分的荧光特性 | 第36-37页 |
2.4.3 二级出水不同组分分子量分布特性 | 第37-38页 |
2.4.4 二级出水不同组分官能团组成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0页 |
3 污水厂二级出水有机物臭氧氧化特性研究 | 第40-61页 |
3.1 前言 | 第40-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3.2.2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42页 |
3.3 二级出水有机物臭氧氧化特性 | 第42-52页 |
3.3.1 臭氧氧化对二级出水理化指标的改变 | 第42-43页 |
3.3.2 臭氧氧化对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性的改变 | 第43-44页 |
3.3.3 臭氧氧化对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4 臭氧氧化对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官能团组成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5 基于PARAFAC模型分析的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臭氧氧化特性研究 | 第47-52页 |
3.4 臭氧氧化对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分级表征的影响 | 第52-59页 |
3.4.1 臭氧氧化对二级出水组分组成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2 二级出水不同组分荧光特性的改变 | 第54-55页 |
3.4.3 不同组分臭氧氧化前后分子量分布特性 | 第55-56页 |
3.4.4 二级出水不同组分官能团组成变化 | 第56-59页 |
3.5 小结 | 第59-61页 |
4 臭氧混凝互促增效机制研究 | 第61-86页 |
4.1 前言 | 第61-6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6页 |
4.2.1 原水 | 第62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62页 |
4.2.3 臭氧氧化及混凝实验 | 第62-63页 |
4.2.4 HOC实验 | 第63页 |
4.2.5 混凝剂水解形态测定 | 第63-64页 |
4.2.6 分析方法 | 第64-66页 |
4.3 复合型臭氧氧化混凝耦合反应体系(HOC) | 第66-74页 |
4.3.1 二级出水的常规处理效果评价 | 第66-67页 |
4.3.2 臭氧预氧化对常规工艺的影响 | 第67-70页 |
4.3.3 HOC反应体系构建 | 第70-71页 |
4.3.4 HOC反应体系处理功效 | 第71-74页 |
4.4 HOC反应体系的机理研究 | 第74-85页 |
4.4.1 混凝对臭氧自分解反应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2 混凝剂对羟基自由基产生的促进作用 | 第75-83页 |
4.4.3 臭氧氧化对混凝剂水解形态的影响 | 第83-84页 |
4.4.4 臭氧混凝互促增效机制 | 第84-85页 |
4.5 小结 | 第85-86页 |
5 基于臭氧混凝互促增效原理的臭氧气浮工艺研发与应用 | 第86-106页 |
5.1 前言 | 第86-8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7-91页 |
5.2.1 中试反应装置 | 第87-90页 |
5.2.2 分析方法 | 第90-91页 |
5.3 臭氧气浮工艺的提出 | 第91-92页 |
5.4 臭氧气浮工艺处理效果评价 | 第92-96页 |
5.4.1 臭氧气浮工艺运行特性 | 第92-96页 |
5.4.2 臭氧气浮工艺的有机物转化机理分析 | 第96页 |
5.5 多级臭氧气浮一体化工艺处理效果评价 | 第96-100页 |
5.5.1 常规指标处理功效 | 第96-98页 |
5.5.2 有机物去除效果 | 第98-100页 |
5.6 膜臭氧气浮一体化工艺处理效果评价 | 第100-104页 |
5.6.1 膜臭氧气浮工艺的处理功效 | 第100-103页 |
5.6.2 膜臭氧气浮膜污染特性研究 | 第103-104页 |
5.7 小结 | 第104-10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06-109页 |
6.1 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建议 | 第107-108页 |
6.3 论文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2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