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陕北地域性建筑特征在超大规模高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现代建筑史发展的一项进步第11-12页
        1.1.2 城市背景的代表性和识别性第12页
        1.1.3 学校建筑应具备传承文化、再现历史的功能第12页
        1.1.4 经济型社会体制下对本土现有资源的利用第12-13页
        1.1.5 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第1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第13-17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3-15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5-17页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17-20页
        1.3.1 支撑理论第17-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20-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目标第21-22页
    1.5 研究框架第22-25页
2 地域主义的发展及设计手法第25-43页
    2.1 本文相关定义第25-27页
    2.2 地域主义的起源与发展第27-35页
        2.2.1 地域主义诞生的背景第27-29页
        2.2.2 对“国际风格”滥用的质疑第29-30页
        2.2.3 对乡土文化的渴望第30-33页
        2.2.4 对场所精神的理解第33-35页
    2.3 地域建筑的营造方法第35-41页
        2.3.1 利用自然地形和当地气候第35-37页
        2.3.2 选取本土材料和地方技术第37-39页
        2.3.3 延续地域符号和历史文脉第39-40页
        2.3.4 适应地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3 地域主义本源探寻的新思路第43-55页
    3.1 客观存在的事实第43-45页
        3.1.1 自然地理的差异对原始建造行为的影响第43-45页
        3.1.2 历史发展中保留、废弃、更新的自然规律第45页
    3.2 社会生活的广角视野第45-48页
        3.2.1 先前族群聚落的原真生活第46页
        3.2.2 社交中形成的多元民族性特征第46-47页
        3.2.3 探索对人类智慧和文化的启蒙第47-48页
    3.3 多感官体验的冲击第48-49页
        3.3.1 对环境的认同性与归属感第48页
        3.3.2 心理暗示与潜在行为第48-49页
    3.4 开放式教学时代的新方向第49-52页
        3.4.1 主要实体空间第49-50页
        3.4.2 半开放共享空间第50-52页
        3.4.3 连接空间第52页
    3.5 健康低碳生活的渴望第52-53页
        3.5.1 环保生态理念与乡土材料第52-53页
        3.5.2 绿色建筑设计与乡土技术第53页
        3.5.3 可持续发展与空间适宜性第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4 陕北超大规模高中地域性特征调研第55-115页
    4.1 中国超大规模高中发展现状第55-60页
        4.1.1 超大规模高中的相关定义第55页
        4.1.2 超大规模高中的典型特征第55-57页
        4.1.3 超大规模高中的形成原因第57页
        4.1.4 超大规模高中的发展历史第57-60页
        4.1.5 教育政策对超大规模高中建设的影响第60页
    4.2 调研内容和方法第60-73页
        4.2.1 调研对象的选取第60页
        4.2.2 调研对象的概况第60-62页
        4.2.3 调研问卷与访谈记录第62-71页
        4.2.4 实地调研第71页
        4.2.5 材料收集与分析第71-73页
    4.3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超大规模高中调研第73-98页
        4.3.1 绥德一中第73-86页
        4.3.2 绥德中学第86-98页
    4.4 陕北地区地域特色第98-109页
        4.4.1 陕北地域文化范围界定第98-99页
        4.4.2 现有地域特征第99-107页
        4.4.3 可利用的地域元素第107-108页
        4.4.4 地域元素在所选调研对象中的应用情况第108-109页
        4.4.5 使用者对地域元素的接纳及设想第109页
    4.5 本章小结第109-115页
5 基于陕北地域性特征的案例分析第115-123页
    5.1 陕北优秀地域性建筑案例第115-120页
        5.1.1 米脂常氏庄园第115页
        5.1.2 中央大礼堂第115-116页
        5.1.3 延安新区行政中心第116-118页
        5.1.4 延安干部学院第118-119页
        5.1.5 延安火车站第119-120页
    5.2 本章小结第120-123页
6 超大规模高中地域性设计思路与手法第123-139页
    6.1 设计原则第123-125页
        6.1.1 因地制宜第123-124页
        6.1.2 经济节约第124-125页
        6.1.3 有机健康第125页
    6.2 设计思路第125-132页
        6.2.1 历史遗产的保护与重生第125-126页
        6.2.2 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扬第126页
        6.2.3 以行为心理为主体的建筑环境第126-129页
        6.2.4 复合型教学综合体的空间塑造第129-130页
        6.2.5 绿色节能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第130-132页
    6.3 设计手法第132-137页
        6.3.1 专业理论融入民间传统的秩序第132-133页
        6.3.2 生态理念视角下的老校区空间结构调整第133页
        6.3.3 基于类型学的元素提取与转换第133-135页
        6.3.4 结合社会文化的校园艺术表达第135页
        6.3.5 满足多功能的开放单元式学习场所第135-136页
        6.3.6 易于身心系统感知的建筑环境营造第136-137页
    6.4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7 结论第139-143页
    7.1 本文研究结论第139-142页
        7.1.1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39-141页
        7.1.2 笔者的建议第141-142页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9页
图表目录第149-153页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3-155页
附录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蓝藻NDH-1组装因子cNAF1的鉴定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