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4-26页 |
1 广藿香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 广藿香栽培类型简述 | 第14-15页 |
1.2 广藿香的药理活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1 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增加胃酸分泌作用 | 第15页 |
1.2.2 抗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 第15-16页 |
1.2.3 其他药理活性作用 | 第16页 |
1.3 广藿香组织培养与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 第16页 |
2 植物悬浮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1 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17-18页 |
2.1.1 疏松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17页 |
2.1.2 悬浮细胞的培养 | 第17-18页 |
2.2 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生长和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8页 |
3 植物原生质体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3.1 原生质体的分离研究 | 第19-22页 |
3.1.1 酶液组合 | 第19-20页 |
3.1.2 酶解时间 | 第20页 |
3.1.3 酶液渗透压调节剂浓度 | 第20页 |
3.1.4 酶解材料 | 第20-21页 |
3.1.5 酶解分离条件 | 第21页 |
3.1.6 其他因素 | 第21-22页 |
3.2 原生质体的纯化方法 | 第22页 |
3.3 原生质体产量与活力的检测 | 第22页 |
3.4 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 | 第22-25页 |
3.4.1 原生质体培养至再生植株的过程 | 第22-23页 |
3.4.2 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 | 第23-24页 |
3.4.3 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广藿香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优化 | 第26-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1.1 广藿香植株来源 | 第26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1.2.1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1.2.2 试剂 | 第26-27页 |
1.3 方法 | 第27-28页 |
1.3.1 广藿香无菌苗的制备 | 第27页 |
1.3.2 初次诱导培养时间和继代接种方法对广藿香疏松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1.3.3 接种量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1 广藿香无菌苗的培养 | 第28-29页 |
2.2 初次诱导培养时间和继代接种方法对广藿香疏松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 接种量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的影响 | 第34-48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1.2.1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1.2.2 试剂 | 第34-35页 |
2 方法 | 第35-38页 |
2.1 诱导子溶液的配制 | 第35页 |
2.2 广藿香悬浮细胞不同生长时期的百秋李醇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2.3 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周期不同阶段添加水杨酸对生长及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2.4 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周期不同阶段添加茉莉酸甲酯对生长及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2.5 气相色谱法测定广藿香悬浮细胞的百秋李醇含量 | 第36-38页 |
2.5.1 样品的制备 | 第36页 |
2.5.2 色谱条件 | 第36页 |
2.5.3 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内标溶液的制备 | 第36-37页 |
2.5.4 方法学考察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3.1 广藿香悬浮细胞的生长情况 | 第38-39页 |
3.2 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周期不同阶段添加水杨酸对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 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周期不同阶段添加茉莉酸甲酯对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 | 第41-46页 |
3.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42页 |
3.4.2 单点校正因子 | 第42-43页 |
3.4.3 精密度试验 | 第43页 |
3.4.4 稳定性试验 | 第43-44页 |
3.4.5 重复性试验 | 第44页 |
3.4.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44页 |
3.4.7 广藿香悬浮细胞百秋李醇的含量测定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 | 第48-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1.2.1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1.2.2 试剂 | 第48-49页 |
1.3 方法 | 第49-52页 |
1.3.1 基本溶液配制 | 第49页 |
1.3.2 不同孔径滤网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纯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1.3.3 不同离心条件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纯化的影响 | 第50页 |
1.3.4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酶解分离纯化方法及产量与活力的测定 | 第50-51页 |
1.3.5 酶液组合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1页 |
1.3.6 酶解时间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1-52页 |
1.3.7 渗透压调节剂甘露醇浓度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2页 |
1.3.8 广藿香悬浮细胞的继代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2.1 不同孔径滤网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纯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2.2 不同离心条件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纯化的影响 | 第53页 |
2.3 酶液组合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3-54页 |
2.4 酶解时间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4-55页 |
2.5 渗透压调节剂甘露醇的浓度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5-56页 |
2.6 广藿香悬浮细胞的继代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培养 | 第58-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58-59页 |
1.2.1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1.2.2 试剂 | 第58-59页 |
1.3 方法 | 第59-61页 |
1.3.1 液体浅层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影响 | 第59-60页 |
1.3.2 微滴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 第60页 |
1.3.3 固液双层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 第60页 |
1.3.4 看护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 第60-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2.1 不同培养基对液体浅层培养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影响 | 第61-62页 |
2.2 不同光照条件对液体浅层培养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影响 | 第62-63页 |
2.3 微滴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 第63-64页 |
2.4 固液双层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 第64-65页 |
2.5 看护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1 广藿香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优化 | 第68页 |
2 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及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3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的研究 | 第69页 |
4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词表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