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地下商场火灾的危险性 | 第13-14页 |
1.1.2 地下商场中的固体可燃物及其燃烧特性 | 第14页 |
1.1.3 细水雾相对于传统的灭火系统的比较 | 第14-15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地下建筑火灾中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2 地下商场机械排烟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4 高压细水雾与烟气的相互作用 | 第18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软件介绍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FDS软件优越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火灾防控的基础理论 | 第21-37页 |
2.1 烟气的基础知识 | 第21-24页 |
2.1.1 可燃物的发烟量 | 第21-22页 |
2.1.2 烟气的危害 | 第22-23页 |
2.1.3 烟气层高度 | 第23页 |
2.1.4 能见度 | 第23-24页 |
2.2 火灾烟气的蔓延规律 | 第24-25页 |
2.2.1 地下商场火灾的特点 | 第24-25页 |
2.2.2 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的蔓延规律 | 第25页 |
2.3 地下商场火灾烟气的控制方法 | 第25-28页 |
2.3.1 建筑防烟 | 第25-26页 |
2.3.2 加压送风 | 第26页 |
2.3.3 建筑排烟 | 第26页 |
2.3.4 细水雾灭火系统及灭火机理 | 第26-28页 |
2.4 火灾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2.4.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28-30页 |
2.4.2 燃烧模型理论 | 第30-31页 |
2.4.3 热辐射模型 | 第31页 |
2.5 细水雾模型 | 第31-37页 |
2.5.1 细水雾动作模型 | 第31-32页 |
2.5.2 雾滴的尺寸分布及运动轨迹 | 第32-33页 |
2.5.3 细水雾对火灾热辐射的衰减效应 | 第33-34页 |
2.5.4 灭火模型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地下商场火灾的小尺寸模型实验研究 | 第37-49页 |
3.1 实验场景的设置 | 第37-42页 |
3.1.1 火灾实验模型 | 第37-38页 |
3.1.2 实验设备及探测仪器简介 | 第38-42页 |
3.2 实验步骤 | 第42页 |
3.3 实验工况的设定及数据分析 | 第42-47页 |
3.3.1 单独开启机械排烟条件下火场温度的分析 | 第43-44页 |
3.3.2 单独开启细水雾条件下火场温度的分析 | 第44-45页 |
3.3.3 机械排烟和细水雾共同作用下火场温度的分析 | 第45-46页 |
3.3.4 同时开启机械排烟和细水雾时火场能见度的分析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机械排烟对地下商场火灾的控制作用 | 第49-57页 |
4.1 地下商场建筑火灾模型 | 第49-50页 |
4.1.1 火灾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4.1.2 网格和计算域的选择 | 第50页 |
4.1.3 设定火源功率 | 第50页 |
4.1.4 初始条件的设置 | 第50页 |
4.2 不同排烟量对地下商场火灾的控制作用 | 第50-54页 |
4.2.1 温度的分析 | 第51-52页 |
4.2.2 一氧化碳浓度分析 | 第52页 |
4.2.3 烟气层高度分析 | 第52-53页 |
4.2.4 能见度分析 | 第53-54页 |
4.3 不同补风量对排烟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1 工况的设定 | 第54页 |
4.3.2 温度的分析 | 第54-55页 |
4.3.3 一氧化碳浓度分析 | 第55页 |
4.3.4 烟气层高度分析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机械排烟和细水雾共同作用于地下商场火灾的研究 | 第57-67页 |
5.1 地下商场建筑火灾模型 | 第57-58页 |
5.2 细水雾灭火系统作用于地下商场火灾的研究 | 第58-61页 |
5.2.1 工况的设定 | 第58页 |
5.2.2 温度的分析 | 第58-59页 |
5.2.3 一氧化碳浓度分析 | 第59-61页 |
5.2.4 烟气层高度分析 | 第61页 |
5.3 机械排烟和细水雾共同作用时的控制效果分析 | 第61-64页 |
5.3.1 工况的设定 | 第61页 |
5.3.2 温度的分析 | 第61-63页 |
5.3.3 烟气层高度分析 | 第63-64页 |
5.4 不同火源功率时机械排烟和细水雾共同作用的控制效果分析 | 第64-65页 |
5.4.1 工况的设定 | 第64页 |
5.4.2 温度的分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