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肝肿瘤论文

基于纳米基因传递系统的直接重编程:诱导分化成肝脏样细胞的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英文缩写索引第15-17页
引言第17-19页
第一章 综述第19-31页
    1.1 肝癌的现状第19-21页
        1.1.1 肝脏移植手术治疗第19-20页
        1.1.2 药物治疗第20-21页
        1.1.3 姑息性治疗第21页
        1.1.4 中药治疗第21页
    1.2 直接重编程的现状第21-26页
        1.2.1 ES/i PS细胞第22-24页
        1.2.2 间充质干细胞(MSCs)第24页
        1.2.3 肝脏的直接重编程研究第24-26页
    1.3 纳米载体发展与现状第26-29页
        1.3.1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第27-28页
        1.3.2 碳酸钙纳米粒第28页
        1.3.3 多糖纳米载体第28-29页
        1.3.4 磷酸钙纳米粒第29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磷酸钙-质粒纳米粒的制备第31-42页
    2.1 材料第31-32页
        2.1.1 主要试剂第31页
        2.1.2 主要仪器第31-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2.2.1 质粒的制备第32-33页
        2.2.2 质粒-磷酸钙纳米粒的制备第33-35页
    2.3 Cap-p DNA纳米粒的表征第35-36页
        2.3.1 电泳第35页
        2.3.2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测定第35页
        2.3.3 形态的观察第35页
        2.3.4 MTT法检测磷酸钙纳米粒的毒性试验第35-36页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6-40页
        2.4.1 电泳结果第36-37页
        2.4.2 Cap-p DNA纳米粒的Zeta电位及粒径分布的测定结果第37-39页
        2.4.3 透射电镜结果第39-40页
        2.4.4 Cap-p DNA的细胞毒性结果第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直接重编程及其鉴定第42-58页
    3.1 材料第42-43页
        3.1.1 细胞株第42页
        3.1.2 主要试剂第42-43页
        3.1.3 主要仪器第43页
    3.2 UC-MSCs的体外直接重编程第43-46页
        3.2.1 UC-MSCs的培养第43-44页
        3.2.2 UC-MSCs的体外直接诱导分化成肝脏样细胞第44-46页
    3.3 UC-MSCs直接重编程为肝脏样细胞的方法学筛选第46-48页
        3.3.1 ELISA法测定AFP和ALB的含量第46-47页
        3.3.2 免疫荧光法检测AFP、ALB、CK18的表达第47-48页
    3.4 UC-MSCs体外直接重编程的结果及讨论第48-55页
        3.4.1 质粒的筛选第48-50页
        3.4.2 肝脏相关蛋白的表达趋势及培养基的筛选第50-52页
        3.4.3 细胞的形态变化第52-54页
        3.4.4 直接重编程肝脏样细胞的免疫荧光第54-55页
        3.4.5 统计学分析第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四章 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REF)和小鼠神经脊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EMSC)的方法学验证第58-75页
    4.1 材料第58-59页
        4.1.1 细胞株第58页
        4.1.2 主要试剂第58-59页
        4.1.3 主要仪器第59页
    4.2 REF和EMSC细胞的体外直接重编程第59-60页
        4.2.1 细胞转染第59页
        4.2.2 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第59-60页
    4.3 体外直接重编程为肝脏样细胞的鉴定第60-64页
        4.3.1 细胞形态的变化第60页
        4.3.2 Western blot检测第60-62页
        4.3.3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第62页
        4.3.4 合成尿素含量的测定第62-63页
        4.3.5 葡萄糖消耗量的测定第63-64页
        4.3.6 酶活性检测第64页
        4.3.7 统计学分析第64页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4-73页
        4.4.1 形态学第64-66页
        4.4.2 Western Blot检测AFP,ALB以及CK18的表达第66-67页
        4.4.3 免疫荧光检测AFP,ALB以及CK18的表达第67-69页
        4.4.4 合成尿素的检测第69-70页
        4.4.5 消耗葡萄糖的检测第70-71页
        4.4.6 酶活性的检测第71-72页
        4.4.7 统计学分析第72-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3D体系下,EMSC的体外肝脏样细胞的诱导分化第75-87页
    5.1 材料第75-76页
        5.1.1 细胞株第75页
        5.1.2 主要试剂第75-76页
        5.1.3 主要仪器第76页
    5.2 实验方法第76-77页
        5.2.1 胶原纤维以及交联胶原纤维和壳聚糖的 3D支架的制备第76-77页
        5.2.2 EMSC在 3D支架上的直接重编程第77页
    5.3 EMSC在 3D体系下的鉴定结果及讨论第77-86页
        5.3.1 3D支架的表征第77-79页
        5.3.2 EMSC在 3D支架上的生长状态第79-80页
        5.3.3 EMSC在 3D支架上的细胞活力第80-81页
        5.3.4 EMSC在 3D支架上的相关蛋白(AFP/ALB)的表达第81-82页
        5.3.5 EMSC在 3D支架下的尿素的合成第82-83页
        5.3.6 3D支架上,EMSC葡萄糖的消耗量第83页
        5.3.7 EMSC在 3D支架上,ALT的酶活性第83-84页
        5.3.8 EMSC在2种培养体系下的比较第84-85页
        5.3.9 统计学分析第85-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全文总结第87-90页
参考文献第90-98页
致谢第98-99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考化学中结构化学知识的试题分析
下一篇:整形行业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与异化--以整形医院官网专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