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商标淡化的基本理论 | 第9-15页 |
1.1 商标淡化的定义和性质 | 第9-10页 |
1.1.1 商标淡化的定义 | 第9页 |
1.1.2 商标淡化的性质 | 第9-10页 |
1.2 商标淡化的类型 | 第10-11页 |
1.2.1 弱化 | 第11页 |
1.2.2 丑化 | 第11页 |
1.3 淡化行为的例外情形 | 第11-12页 |
1.3.1 合理使用 | 第12页 |
1.3.2 使用在先权利 | 第12页 |
1.4 淡化与混淆的关系 | 第12-15页 |
1.4.1 淡化理论与混淆理论的区别 | 第13页 |
1.4.2 淡化与间接混淆 | 第13-14页 |
1.4.3 淡化与反向混淆 | 第14-15页 |
2 商标淡化域外法研究 | 第15-22页 |
2.1 商标淡化在美国的发展 | 第15-17页 |
2.1.1 淡化理论的萌芽与发展 | 第15页 |
2.1.2 美国的司法实践 | 第15-16页 |
2.1.3《联邦商标淡化法》的制定 | 第16页 |
2.1.4《联邦商标淡化法》的修改 | 第16-17页 |
2.2 商标淡化在德国的发展 | 第17-20页 |
2.2.1 商标淡化的理论起源与司法实践 | 第17-19页 |
2.2.2 德国商标保护的立法规定 | 第19-20页 |
2.3 国际公约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20-22页 |
3 我国商标淡化的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3.1 我国商标淡化的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3.1.1《商标法》第13条分析 | 第22-23页 |
3.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分析 | 第23页 |
3.2 我国商标淡化的司法现状 | 第23-27页 |
3.2.1 案例简介 | 第24页 |
3.2.2 本案中的观点分析 | 第24-27页 |
4 我国商标淡化的司法判定标准及完善 | 第27-32页 |
4.1 我国商标淡化的司法判定标准 | 第27-28页 |
4.1.1 淡化的商标须是驰名商标 | 第27页 |
4.1.2 不要求主观过错 | 第27-28页 |
4.1.3 存在淡化行为 | 第28页 |
4.1.4 不以存在实际损害为要件 | 第28页 |
4.2 我国商标淡化司法判定的完善 | 第28-32页 |
4.2.1 明确界定淡化的基本理论 | 第28-29页 |
4.2.2 商标淡化的对象 | 第29-30页 |
4.2.3 商业中使用 | 第30页 |
4.2.4 淡化行为的归责原则 | 第30-31页 |
4.2.5 确定“淡化可能”标准 | 第31-32页 |
5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