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PU改性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PU改性剂的介绍 | 第12-13页 |
1.2.2 PU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乳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沥青乳化剂的分类 | 第14页 |
1.3.2 沥青乳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4 改性乳化沥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PU改性乳化沥青影响因素分析和性能评价方法 | 第22-38页 |
2.1 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工艺 | 第22-25页 |
2.1.1 先改性后乳化制备工艺 | 第22-23页 |
2.1.2 改性乳化同时进行制备工艺 | 第23-24页 |
2.1.3 先乳化后改性制备工艺 | 第24-25页 |
2.2 改性乳化沥青原材料 | 第25-27页 |
2.2.1 基质沥青 | 第25-26页 |
2.2.2 改性方式 | 第26页 |
2.2.3 乳化剂及助剂 | 第26-27页 |
2.3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 第27页 |
2.4 改性沥青及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性能评价 | 第27-30页 |
2.4.1 温度敏感性 | 第27-28页 |
2.4.2 高温性能 | 第28-29页 |
2.4.3 低温性能 | 第29-30页 |
2.4.4 贮存稳定性 | 第30页 |
2.5 改性乳化沥青性能评价 | 第30-32页 |
2.5.1 蒸发残留物含量 | 第30页 |
2.5.2 筛上剩余量 | 第30-31页 |
2.5.3 储存稳定性 | 第31页 |
2.5.4 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 | 第31-32页 |
2.6 改性沥青及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微观结构、形态研究 | 第32-37页 |
2.6.1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的原理及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2.6.2 荧光显微镜原理与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2.6.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原理与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PU改性沥青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 第38-49页 |
3.1 原材料 | 第38-40页 |
3.1.1 基质沥青 | 第38页 |
3.1.2 改性剂 | 第38-39页 |
3.1.3 扩链剂 | 第39-40页 |
3.1.4 相容剂 | 第40页 |
3.2 PU改性沥青的制备 | 第40-43页 |
3.2.1 制备步骤 | 第41页 |
3.2.2 制备PU改性沥青主要的化学反应 | 第41-42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3.3 剪切温度研究 | 第43-44页 |
3.4 剪切速率研究 | 第44-45页 |
3.5 剪切时间研究 | 第45-47页 |
3.6 发育时间研究 | 第47-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PU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 第49-69页 |
4.1 原材料 | 第49页 |
4.2 制备方法与步骤 | 第49-50页 |
4.3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4.4 常规性能研究 | 第50-53页 |
4.4.1 针入度 | 第50-51页 |
4.4.2 软化点 | 第51-52页 |
4.4.3 延度 | 第52-53页 |
4.5 贮存稳定性 | 第53-54页 |
4.6 PU改性沥青微观形态研究 | 第54-57页 |
4.6.1 制备方法 | 第54页 |
4.6.2 PU改性韩国SK沥青在不同PU掺量下微观形态研究 | 第54-55页 |
4.6.3 PU改性克拉玛依沥青在不同PU掺量下微观形态研究 | 第55-56页 |
4.6.4 PU改性国创沥青在不同PU掺量下微观形态研究 | 第56-57页 |
4.7 PU改性沥青微观结构的研究 | 第57-63页 |
4.7.1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4.7.2 样品制备 | 第58页 |
4.7.3 PU改性沥青微观结构研究 | 第58-63页 |
4.8 PU改性沥青施工与乳化温度确定 | 第63-66页 |
4.8.1 仪器参数设置 | 第63页 |
4.8.2 沥青的粘度测试与研究 | 第63-64页 |
4.8.3 施工温度与乳化温度 | 第64-6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五章 PU改性沥青的乳化研究 | 第69-83页 |
5.1 原材料 | 第69-70页 |
5.1.1 PU改性沥青 | 第69页 |
5.1.2 乳化剂 | 第69页 |
5.1.3 稳定剂 | 第69-70页 |
5.1.4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5.2 PU改性沥青乳化温度确定与乳化步骤 | 第70-71页 |
5.2.1 PU改性沥青乳化温度确定 | 第70页 |
5.2.2 PU改性沥青乳化步骤 | 第70-71页 |
5.3 荧光显微镜样本制备 | 第71-72页 |
5.4 PU改性沥青乳化配方研究 | 第72-81页 |
5.4.1 乳化剂筛选与用量范围确定 | 第72页 |
5.4.2 乳化剂用量与筛上剩余量、5d存储稳定性关系 | 第72-74页 |
5.4.3 乳化剂用量与粒径分布的关系 | 第74-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乳化过程对PU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83-94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83-85页 |
6.1.1 原材料 | 第83-84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6.2 对常规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85-87页 |
6.3 对微观结构影响研究 | 第87-90页 |
6.4 对热性能影响研究 | 第90-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4-99页 |
1、主要结论 | 第94-97页 |
2、创新点 | 第97-98页 |
3、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页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