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22页 |
1.1 浮游植物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1.1.1 浮游植物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10页 |
1.1.2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0-13页 |
1.2 浮游植物分析方法 | 第13-17页 |
1.2.1 显微镜检法 | 第13-14页 |
1.2.2 光合色素化学分类法 | 第14-16页 |
1.2.3 其他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1.3 海水养殖与浮游植物的相互关系 | 第17-20页 |
1.3.1 贝类养殖与浮游植物的相互关系 | 第18-19页 |
1.3.2 大型藻养殖与浮游植物的相互关系 | 第19页 |
1.3.3 鱼类养殖与浮游植物的相互关系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2 桑沟湾海域环境因子分析 | 第22-39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2.1 研究海域 | 第22-23页 |
2.2.2 样品采集 | 第23-24页 |
2.2.3 环境因子测定与分析 | 第24页 |
2.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7页 |
2.3.1 温度水平分布特征 | 第24-26页 |
2.3.2 盐度水平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2.3.3 营养盐特征 | 第28-36页 |
2.3.4 养殖模式对营养盐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9页 |
3 桑沟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9-56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2.1 采样点设置 | 第39-40页 |
3.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0页 |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4页 |
3.3.1 2015 年5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41-43页 |
3.3.2 2015 年8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43-45页 |
3.3.3 2015 年11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45-47页 |
3.3.4 2016 年5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47-49页 |
3.3.5 2016 年8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49-51页 |
3.3.6 养殖模式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1-54页 |
3.4 小结 | 第54-56页 |
4 主要色素分布特征 | 第56-94页 |
4.1 前言 | 第5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56-57页 |
4.2.2 光合色素的HPLC分析 | 第57-58页 |
4.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92页 |
4.3.1 叶绿素a分布特征 | 第58-66页 |
4.3.2 岩藻黄素分布特征 | 第66-74页 |
4.3.3 多甲藻黄素分布特征 | 第74-78页 |
4.3.4 玉米黄素分布特征 | 第78-81页 |
4.3.5 别黄素分布特征 | 第81-83页 |
4.3.6 青绿素分布特征 | 第83-87页 |
4.3.7 养殖模式对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87-91页 |
4.3.8 浮游植物光合色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91-92页 |
4.4 小结 | 第92-94页 |
5 基于中宇宙实验研究桑沟湾贝类与大型藻类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94-10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5.1.1 实验设置和过程 | 第94-95页 |
5.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95页 |
5.1.3 环境因子测定与数据分析 | 第9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5页 |
5.2.1 环境因子特征 | 第95-96页 |
5.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96-98页 |
5.2.3 浮游植物光色素特征 | 第98-105页 |
5.3 小结 | 第105-106页 |
6 总结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2页 |
附录 | 第122-126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