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4页 |
1.1 课题缘起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时代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1-13页 |
1.2.2 研究对象地域范围界定 | 第12-13页 |
1.2.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课题研究引用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1.4.1 文化地理学 | 第14-16页 |
1.4.2 城市意象理论 | 第16-18页 |
1.5 课题研究动态 | 第18-22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6 课题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2-24页 |
1.6.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6.2 课题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古城多样性及城市设计的相关概述与分析 | 第24-36页 |
2.1 古城的多样性概述 | 第24-25页 |
2.1.1 多样性的定义 | 第24页 |
2.1.2 古城简述 | 第24页 |
2.1.3 古城类型的多样性 | 第24-25页 |
2.2 城市设计的内涵 | 第25-27页 |
2.2.1 城市设计的含义 | 第25-26页 |
2.2.2 城市设计的目的 | 第26-27页 |
2.3 我国城市设计发展沿革 | 第27-31页 |
2.3.1 城市设计的初创期(1949~1957) | 第27-28页 |
2.3.2 城市设计的动乱期(1958~1965) | 第28-29页 |
2.3.3 城市设计的滞后期(1966~1979) | 第29-30页 |
2.3.4 城市设计的活跃期(1980~至今) | 第30-31页 |
2.4 当代城市设计的现实问题 | 第31-34页 |
2.4.1 历史街巷的“建设性”破坏 | 第32页 |
2.4.2 盲目争建高楼大厦 | 第32-33页 |
2.4.3 “无性格”城市的增长 | 第33-34页 |
2.5 当代城市设计问题的分析 | 第34-36页 |
2.5.1 “城市设计”理论欠缺 | 第34页 |
2.5.2 城市设计操作主体的分歧 | 第34-35页 |
2.5.3 设计评价的缺失 | 第35页 |
2.5.4 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 | 第35-36页 |
第3章 长江流域古城的多样性研究 | 第36-56页 |
3.1 长江流域古城代表及其概述 | 第36-38页 |
3.1.1 上游古城——阆中古城 | 第36-37页 |
3.1.2 中游古城——荆州古城 | 第37页 |
3.1.3 下游古城——南京古城 | 第37-38页 |
3.2 阆中、荆州、南京地域文化历史分析 | 第38-42页 |
3.2.1 巴蜀文化——阆中文化历史分析 | 第38-40页 |
3.2.2 荆楚文化——荆州文化历史分析 | 第40-41页 |
3.2.3 多元交融——南京文化历史分析 | 第41-42页 |
3.3 阆中、荆州、南京古城平面形态比较研究 | 第42-45页 |
3.3.1 选址布局特点 | 第42-44页 |
3.3.2 平面格局规划 | 第44-45页 |
3.4 阆中、荆州、南京古城街巷空间比较分析 | 第45-52页 |
3.4.1 街巷空间构成要素及解析 | 第45-49页 |
3.4.2 街巷空间尺度与比例 | 第49-52页 |
3.5 古城空间节点及标志物分析 | 第52-56页 |
3.5.1 古城标志物的类型分析 | 第52-53页 |
3.5.2 古城节点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第53-56页 |
第4章 古城设计中多样化特色的组织原则 | 第56-65页 |
4.1 空间整体感原则 | 第56-58页 |
4.1.1 空间要素的统一 | 第56-57页 |
4.1.2 形态格局的统一 | 第57-58页 |
4.2 图底原则——城市肌理结构 | 第58-60页 |
4.2.1 城市的二维平面肌理 | 第58-59页 |
4.2.2 城市的三维空间肌理 | 第59-60页 |
4.3 空间的比例尺度 | 第60-62页 |
4.3.1 空间与人的尺度关系 | 第60-61页 |
4.3.2 比例尺度的地域性差异 | 第61-62页 |
4.4 多样性与因地制宜原则 | 第62-65页 |
4.4.1 多样性——结合历史文化 | 第62-63页 |
4.4.2 因地制宜——结合自然环境 | 第63-65页 |
第5章 基于古城“多样性”层面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可行性方法探讨 | 第65-77页 |
5.1 保持城市视觉的多样性 | 第65-69页 |
5.1.1 提升空间的多样性与可识别性 | 第66-67页 |
5.1.2 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 | 第67-69页 |
5.2 传统与现代的兼容性 | 第69-71页 |
5.2.1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和谐共存 | 第69-70页 |
5.2.2 场所空间与环境的协调 | 第70-71页 |
5.3 以自然环境要素为先导 | 第71-72页 |
5.3.1 以地理气候要素为先导 | 第71-72页 |
5.3.2 合理保护利用自然环境要素 | 第72页 |
5.4 引入可识别性的地标 | 第72-74页 |
5.4.1 地标的美感 | 第73页 |
5.4.2 地标与城市肌理的契合感 | 第73-74页 |
5.5 科学对待历史遗迹的保护及其发展 | 第74-77页 |
5.5.1 历史遗迹的科学规划 | 第74-75页 |
5.5.2 反对盲目建设仿古建筑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77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77页 |
6.3 对论文研究课题的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