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MPPT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间接控制法 | 第12页 |
1.3.2 直接控制法 | 第12-13页 |
1.3.3 智能控制法 | 第13-14页 |
1.4 MPPT电路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研究 | 第16-31页 |
2.1 光伏电池 | 第16-21页 |
2.1.1 光伏电池分类 | 第16页 |
2.1.2 光伏电池原理 | 第16-17页 |
2.1.3 光伏电池等效模型 | 第17-19页 |
2.1.4 均匀光照下的光伏电池仿真 | 第19-21页 |
2.2 失配工况下的光伏阵列分析 | 第21-26页 |
2.2.1 串联电池的失配 | 第22-23页 |
2.2.2 并联电池的失配 | 第23-24页 |
2.2.3 旁路二极管 | 第24-25页 |
2.2.4 光伏阵列的失配效应 | 第25-26页 |
2.3 局部阴影特性 | 第26-30页 |
2.3.1 双二极管模型 | 第26-28页 |
2.3.2 不均匀光照下的光伏阵列仿真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MPPT算法研究及仿真 | 第31-49页 |
3.1 最大功率跟踪技术原理 | 第31-32页 |
3.2 恒定参数法 | 第32-34页 |
3.2.1 恒定电压法 | 第32页 |
3.2.2 恒定电流法 | 第32-33页 |
3.2.3 仿真分析 | 第33-34页 |
3.3 扰动观测法 | 第34-37页 |
3.3.1 控制原理 | 第34-36页 |
3.3.2 仿真分析 | 第36-37页 |
3.4 电导增量法 | 第37-39页 |
3.4.1 控制原理 | 第37-38页 |
3.4.2 仿真分析 | 第38-39页 |
3.5 模糊PID控制 | 第39-42页 |
3.5.1 控制原理 | 第39-40页 |
3.5.2 仿真分析 | 第40-42页 |
3.6 基于线性函数的自适应滞环比较法 | 第42-48页 |
3.6.1 光伏阵列线性函数分析 | 第42-44页 |
3.6.2 自适应滞环比较法 | 第44-46页 |
3.6.3 仿真分析 | 第46-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MPPT电路拓扑结构改进 | 第49-60页 |
4.1 直流变换器 | 第49-55页 |
4.1.1 传统Boost电路和并联交错Boost电路 | 第49-51页 |
4.1.2 开关电感并联交错Boost电路 | 第51-55页 |
4.2 仿真验证及分析 | 第55-58页 |
4.2.1 电路升压能力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2.2 电路输出纹波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4.2.3 改进型Boost电路的MPPT仿真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光伏发电系统MPPT控制实验 | 第60-65页 |
5.1 主电路参数设计 | 第61-62页 |
5.1.1 前级Boost电路参数设计 | 第61-62页 |
5.1.2 开关器件选取 | 第62页 |
5.2 MPPT实验测试 | 第62-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