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导言 | 第8-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三、文献研究 | 第11-23页 |
四、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五、本文主要工作 | 第24-25页 |
第一章 我国智慧城管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第一节 我国智慧城管绩效评价的现状 | 第25-26页 |
一、我国城管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二、国内外对智慧城管绩效评价的实际运用 | 第26页 |
第二节 我国智慧城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智慧城管绩效评价与发展目标相脱节 | 第27页 |
二、智慧城管绩效评价忽略了公众的广泛参与 | 第27页 |
三、智慧城管绩效评价体系不够系统全面 | 第27-28页 |
四、智慧城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不够科学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智慧城管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 第29-47页 |
第一节 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第29-30页 |
一、战略依据 | 第29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29页 |
三、实际依据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一、科学性原则 | 第30页 |
二、系统性原则 | 第30-31页 |
三、可操作性原则 | 第31页 |
四、代表性原则 | 第31页 |
第三节 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路线 | 第31-40页 |
一、指标体系合成 | 第31-38页 |
二、指标筛选 | 第38-39页 |
三、信度检验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内容 | 第40-42页 |
一、泛在网络 | 第41页 |
二、城管信息装备 | 第41-42页 |
三、城管信息管理 | 第42页 |
四、城管信息保障 | 第42页 |
第五节 智慧城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2-47页 |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2-43页 |
二、层次分析法在智慧城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 第43-47页 |
第三章 温州市智慧城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47-59页 |
第一节 温州市智慧城管建设情况 | 第47-49页 |
一、建设背景 | 第47-48页 |
二、温州市智慧城管管理特色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9-52页 |
一、问卷设计与实地调查 | 第49-50页 |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一、专家问卷打分汇总 | 第52-54页 |
二、权重计算过程 | 第54-57页 |
第四节 温州市智慧城管评价与结果 | 第57-59页 |
一、温州市智慧城管绩效评价体系 | 第57-58页 |
二、温州市智慧城管绩效评价结果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智慧城管绩效评价的保障机制 | 第59-62页 |
第一节 完善法律制度 | 第59页 |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智慧城管的制度基础 | 第59页 |
二、明细目标,精准确定制度与规范 | 第59页 |
第二节 奖惩制度 | 第59-60页 |
一、统筹协同部门工作,明细职责 | 第59-60页 |
二、将评价体系与改变政府工作职能和奖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 第60页 |
第三节 制定评估年度实施方案 | 第60-61页 |
一、明确指标责任主体 | 第60页 |
二、确定评估工作安排,分解评价目标 | 第60页 |
三、汇总分析结果,反哺绩效评价体系 | 第60-61页 |
第四节 评价体系 | 第61-62页 |
一、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61页 |
二、建立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智慧城管绩效评价体系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一、结论 | 第62页 |
二、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一:问卷调查 | 第68-70页 |
附录二:专家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