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政务的公民采纳研究--以江阴地区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一、TAM及相关理论视角下的电子政务采纳研究 | 第12-14页 |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电子政务采纳研究 | 第14-15页 |
三、文化、伦理视角下的电子政务采纳研究 | 第15-16页 |
四、信任视角下的电子政务采纳研究 | 第16-17页 |
五、服务质量视角下的电子政务采纳研究 | 第17-18页 |
六、基层电子政务采纳的研究脉络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第一节 治理理论 | 第23-27页 |
一、网络治理理论 | 第23-26页 |
二、电子治理理论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技术采纳理论 | 第27-32页 |
一、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 第28-29页 |
二、象征性采纳过程模型 | 第29页 |
三、技术持续使用行为理论 | 第29-30页 |
四、农村电子政务采纳的模型构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32-40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第32-37页 |
一、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瓶颈” | 第32-35页 |
二、农村电子政务的采纳程度不高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农村电子政务采纳程度不高的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一、主观因素分析 | 第38页 |
二、客观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江阴农村电子政务采纳的实证分析 | 第40-58页 |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40-44页 |
一、农村电子政务使用的外部性与农村电子政务采纳 | 第40-41页 |
二、网站的技术特征与农村电子政务采纳 | 第41-42页 |
三、自我效能与农村电子政务采纳 | 第42页 |
四、信任因素与农村电子政务采纳 | 第42-43页 |
五、服务质量与服务层次与农村电子政务采纳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4-50页 |
一、变量的测量 | 第44-46页 |
二、问卷的设计 | 第46-49页 |
三、研究样本的选择与资料收集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检验 | 第50-58页 |
一、描述性统计 | 第50-51页 |
二、数据的信度分析 | 第51-52页 |
三、数据的效度分析 | 第52-55页 |
四、假设检验和模型验证 | 第55-58页 |
第五章 改善农村电子政务采纳现状的建议对策 | 第58-63页 |
第一节 增加电子政务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 | 第58-59页 |
一、大力宣传农村电子政务,扩大农村电子政务的影响 | 第58页 |
二、广泛建立农村电子政务app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坚持服务导向,提高信息质量和在线服务能力 | 第59-60页 |
一、完善电子政务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 | 第59-60页 |
二、整合资源,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公共服务 | 第60页 |
第三节 扩大农村电子政务的公众参与度 | 第60-61页 |
一、完善农村电子政务的参与机制 | 第60-61页 |
二、提高农村居民的电子参与能力 | 第61页 |
第四节 增强信任,提高农村电子政务使用率 | 第61-63页 |
一、通过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 第61-62页 |
二、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一、主要的研究结论 | 第63页 |
二、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农村电子政务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 第70-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