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教学楼灰空间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 第13-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的动机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4-15页 |
1.3 概念定义及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3.1 概念定义 | 第15-16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5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1.6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1.6.1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1.6.2 研究的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32页 |
2.1 高校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概况 | 第20-24页 |
2.1.1 国外 | 第20-22页 |
2.1.2 国内 | 第22-23页 |
2.1.3 两种体系下的教学楼发展对比 | 第23-24页 |
2.2 灰空间的基本理论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2.2.1 国外 | 第24-25页 |
2.2.2 国内 | 第25-26页 |
2.3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6-30页 |
2.3.1 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6-28页 |
2.3.2 环境及行为心理的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构成分析 | 第32-44页 |
3.1 灰空间的构成 | 第32-34页 |
3.1.1 灰空间的限定要素 | 第32页 |
3.1.2 灰空间的构成 | 第32-34页 |
3.1.3 灰空间的开放 | 第34页 |
3.2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类型 | 第34-37页 |
3.2.1 按位置和形态分类 | 第34-36页 |
3.2.2 按功能分类 | 第36-37页 |
3.3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的特征 | 第37-39页 |
3.3.1 开放性特征 | 第37-38页 |
3.3.2 模糊性特征 | 第38-39页 |
3.3.3 复合性特征 | 第39页 |
3.4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的设置手法 | 第39-40页 |
3.4.1 与交通空间结合 | 第40页 |
3.4.2 与功能空间结合 | 第40页 |
3.4.3 与建筑形体结合 | 第40页 |
3.5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的行为 | 第40-43页 |
3.5.1 交流、讨论 | 第41页 |
3.5.2 休闲、娱乐 | 第41-42页 |
3.5.3 展示、信息发布 | 第42页 |
3.5.4 独处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成都地区高校教学楼灰空间的实例调研 | 第44-62页 |
4.1 调研概况及相关说明 | 第44页 |
4.1.1 调研对象 | 第44页 |
4.1.2 调研内容 | 第44页 |
4.1.3 调研方法 | 第44页 |
4.2 调研情况及分析 | 第44-59页 |
4.2.1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1号综合教学楼 | 第44-49页 |
4.2.2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建筑馆 | 第49-51页 |
4.2.3 成都师范学院艺术楼 | 第51-54页 |
4.2.4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1号教学楼 | 第54-56页 |
4.2.5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艺术楼 | 第56-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4.3.1 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4.3.2 行为方式的特点 | 第60-62页 |
第五章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分类研究 | 第62-88页 |
5.1 以动态功能为主的灰空间 | 第62-78页 |
5.1.1 底层边廊 | 第62-67页 |
5.1.2 外廊 | 第67-73页 |
5.1.3 连廊 | 第73-78页 |
5.2 以静态功能为主的灰空间 | 第78-87页 |
5.2.1 底层架空 | 第78-83页 |
5.2.2 架空平台 | 第83-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的优化设计建议 | 第88-101页 |
6.1 设计原则 | 第88-92页 |
6.1.1 整体性原则 | 第88-89页 |
6.1.2 人性化原则 | 第89-90页 |
6.1.3 功能复合原则 | 第90-91页 |
6.1.4 地域性原则 | 第91-92页 |
6.2 设计要点 | 第92-101页 |
6.2.1 空间布局 | 第92-95页 |
6.2.2 比例尺度 | 第95-97页 |
6.2.3 开敞度 | 第97页 |
6.2.4 人性化设计 | 第97-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