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论文--幼教人员论文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8-23页
    1.1 选题缘由第8-10页
        1.1.1 幼儿教育对主体间性的呼唤第8-9页
        1.1.2 主体间性是师幼互动的应有之义第9-10页
        1.1.3 主体间性的内在规定性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核心概念界定第11-12页
        1.3.1 师幼互动第11页
        1.3.2 主体性第11-12页
        1.3.3 主体间性第12页
    1.4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4.1 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影响第13页
        1.4.2 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1.4.3 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第14-16页
        1.4.4 主体间性思想运用到师幼互动中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1.5 研究方法及工具第17-21页
        1.5.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2 研究工具第18-21页
    1.6 研究思路第21-23页
2 主体间性理论的阐释第23-29页
    2.1 主体间性理论的历史巡礼第23-25页
        2.1.1 胡塞尔认识论层面上的主体间性理论第23页
        2.1.2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第23-24页
        2.1.3 加达默尔解释学的主体间性理论第24页
        2.1.4 马丁·布伯对话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第24-25页
        2.1.5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主体间性理论第25页
    2.2 主体间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分析第25-27页
        2.2.1 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的留守与超越第25-26页
        2.2.2 主体间性与主体性:包容共存的内在关系第26-27页
    2.3 主体间性的意蕴第27-29页
        2.3.1 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之间的彼此承认第27页
        2.3.2 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之间的平等共在第27页
        2.3.3 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之间主体性的平衡发挥第27页
        2.3.4 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第27页
        2.3.5 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之间的“互识”和“共识”第27-28页
        2.3.6 主体间性蕴涵着人文关怀第28-29页
3 主体间性视野下师幼互动的现实反思第29-57页
    3.1 幼儿主体性被抑制第29-34页
        3.1.1 幼儿主体性地位失落第29-31页
        3.1.2 高约束下、高控制下幼儿主体性发挥受限第31-34页
    3.2 教师主体性异化第34-46页
        3.2.1 教师主体性发挥过度第34-40页
        3.2.2 教师主体性的缺失第40-46页
    3.3 师幼互动偏向事务性,缺乏情感性第46-50页
        3.3.1 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偏向事务性,缺乏情感性第46-49页
        3.3.2 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偏向事务性,缺乏情感性第49-50页
    3.4 成人视域下明显的单向互动第50-57页
        3.4.1 成人视域下俯视幼儿世界第50-52页
        3.4.2 成人视域下单向解读第52-54页
        3.4.3 成人视域下盲目求同第54-56页
        3.4.4 成人视域下单向灌输第56-57页
4 主体间性视野下师幼互动的理想样态第57-68页
    4.1 主体间性视野下师幼互动的理想特征第57-59页
        4.1.1 师幼双方是平等的主体间互动第57页
        4.1.2 师幼互动是基于情感的精神相遇第57-58页
        4.1.3 师幼互动是双向交互的第58-59页
        4.1.4 师幼互动是不断的视域融合第59页
    4.2 建构理想主体间性师幼互动的策略第59-68页
        4.2.1 转变教师观念,承认并尊重幼儿主体性第60页
        4.2.2 营造宽松民主的互动氛围,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第60-62页
        4.2.3 重塑教师角色,合理发挥教师主体性第62-63页
        4.2.4 促进教师蝶化发展,培养教师主体性自醒与自觉第63-65页
        4.2.5 重视情感关怀,实现教师与幼儿的精神相遇第65-66页
        4.2.6 悬置教师成人感,关注幼儿视域,促成师幼双方视域融合第66-68页
结束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一第73页
附录二第73-74页
附录三第74-75页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新生代农民工集体维权行动法律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