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动物生态学论文--动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论文--冬眠、复苏论文

废用对非冬眠和冬眠动物骨骼肌肌纤维Ca2+浓度及Bax和Bcl-2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3页
    1.1 废用性肌肉萎缩的研究现状第13-20页
        1.1.1 废用性肌肉萎缩的检测方法第13页
        1.1.2 废用性肌萎缩的动物模型第13-15页
        1.1.3 废用时骨骼肌形态学及功能的变化第15-16页
        1.1.4 废用性肌萎缩的相关机制第16-19页
        1.1.5 废用性肌萎缩的防治第19-20页
    1.2 冬眠动物对抗废用性肌萎缩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2.1 冬眠对冬眠动物代谢率的影响第20-21页
        1.2.2 冬眠条件下骨骼肌结构形态的变化第21页
        1.2.3 冬眠条件下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的变化第21页
        1.2.4 冬眠过程中骨骼肌Ca~(2+)浓度的变化第21-22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废用对冬眠及非冬眠动物EDL肌纤维Ca~(2+)浓度的影响及川芎嗪的对抗作用第23-35页
    2.1 前言第23-24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4-29页
        2.2.1 实验动物的分组第24-26页
        2.2.2 川芎嗪的用量及给药第26页
        2.2.3 大鼠后肢去负荷模型的构建第26页
        2.2.4 实验动物的取样第26页
        2.2.5 实验作用主要仪器第26-27页
        2.2.6 趾长伸肌单根肌纤维胞浆Ca~(2+)浓度的测定第27-29页
        2.2.7 数据分析与统计第29页
    2.3 实验结果第29-32页
        2.3.1 大鼠在不同分组中趾长伸肌肌纤维Ca~(2+)的浓度第29-30页
        2.3.2 冬眠不同时期黄鼠趾长伸肌肌纤维Ca~(2+)浓度第30-32页
    2.4 讨论第32-35页
        2.4.1 后肢去负荷对大鼠EDL肌纤维中Ca~(2+)的浓度的影响第32-33页
        2.4.2 冬眠对黄鼠EDL肌纤维中Ca~(2+)浓度的影响第33-35页
第三章 废用时骨骼肌Bax和Bcl-2 mRNA在大鼠与黄鼠中的变化及川芎嗪对大鼠肌萎缩的对抗作用第35-49页
    3.1 前言第35-3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6-42页
        3.2.1 实验动物与分组第36页
        3.2.2 实验室条件下建立的废用性肌萎缩模型第36页
        3.2.3 药品的制备及给药第36页
        3.2.4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6-37页
        3.2.5 总RNA的提取第37-39页
        3.2.6 实时定量PCR第39-42页
        3.2.7 实时定量PCR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第42页
    3.3 结果第42-46页
        3.3.1 大鼠EDL和SOL中Bax和Bcl-2在基因水平的表达量及各组中的变化第42-44页
        3.3.2 黄鼠EDL和SOL中Bax和Bcl-2在基因水平的表达量及各组中的变化第44-46页
    3.4. 讨论第46-49页
        3.4.1 Bax及Bcl-2在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及其比率在大鼠骨骼肌中的变化第46-47页
        3.4.2 Bax及Bcl-2在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及其比率在黄鼠骨骼肌中的变化第47-49页
第四章 达乌尔黄鼠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在冬眠不同时期Bax和Bcl-2蛋白含量的变化第49-60页
    4.1 前言第49页
    4.2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第49-54页
        4.2.1 实验动物与分组第49页
        4.2.2 实验室条件下建立的废用性肌萎缩模型第49页
        4.2.3 药品的制备及给药第49页
        4.2.4 实验作用主要仪器第49-52页
        4.2.5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第52-54页
        4.2.6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4页
    4.3 实验结果第54-57页
        4.3.1 黄鼠不同时期EDL中Bax与Bcl-2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第54-55页
        4.3.2 黄鼠不同时期SOL中Bax与Bcl-2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第55-57页
    4.4 讨论第57-60页
结论第60-61页
创新点与不足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附录第69-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元素特征分析
下一篇: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古地理与古生态环境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