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案件基本情况 | 第12-15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2-14页 |
(二)争议焦点和分歧意见 | 第14-15页 |
1.专家辅助意见是否具有独立的证据资格 | 第14页 |
2.专家辅助意见的采信是否以专家辅助人的资格要素为前提 | 第14-15页 |
3.专家辅助意见的倾向性是否必然影响其证明力 | 第15页 |
二、相关问题的法理分析 | 第15-29页 |
(一)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5-25页 |
1.专家辅助人 | 第15-19页 |
2.专家辅助意见 | 第19-21页 |
3.专家辅助人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21-23页 |
4.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功能取向 | 第23-25页 |
(二)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25-29页 |
1.与大陆法系的鉴定制度 | 第25-26页 |
2.与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 | 第26-27页 |
3.与日本的辅佐人制度 | 第27-28页 |
4.与意大利的技术顾问制度 | 第28-29页 |
三、本案处理结论与评析 | 第29-34页 |
(一)专家辅助意见是否具有独立的证据资格 | 第29-31页 |
1.本案的处理结论 | 第29-30页 |
2.评析 | 第30-31页 |
(二)专家辅助意见的采信是否以专家辅助人的资格要素为前提 | 第31-32页 |
1.本案的处理结论 | 第31页 |
2.评析 | 第31-32页 |
(三)专家辅助意见的倾向性是否必然影响其证明力 | 第32-34页 |
1.本案的处理结论 | 第32-33页 |
2.评析 | 第33-34页 |
四、本案的研究启示 | 第34-39页 |
(一)通过学理规范来引导立法的完善 | 第34页 |
(二)立法应该赋予专家辅助意见以独立的证据资格 | 第34-35页 |
(三)专家辅助人不应实行法定的资格准入机制 | 第35-36页 |
(四)立法应对专家辅助人参诉方式采取开放性的立场 | 第36-37页 |
(五)应该完善专家辅助意见的采信规则 | 第37-38页 |
(六)依法严格落实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