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2-18页 |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要求 | 第12页 |
1.3.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类 | 第12-17页 |
1.3.3 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LiNi_xCo_yMn_2O_2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8-21页 |
1.4.1 LiNi_xCo_yMn_2O_2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4.2 LiNi_xCo_yMn_2O_2改性研究 | 第19-21页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原理、设备及材料表征 | 第23-28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23-24页 |
2.3 工作路线及工艺流程图 | 第24-25页 |
2.4 材料的表征 | 第25-26页 |
2.4.1 热重分析(TG-DTA) | 第25页 |
2.4.2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第25-26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 | 第26页 |
2.5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2.5.1 电极的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第26-27页 |
2.5.2 电池的充放电测试 | 第27页 |
2.5.3 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测试 | 第27页 |
2.5.4 循环伏安CV测试 | 第27-28页 |
第3章 LiNi_(0.5)Co_(0.2)Mn_(0.3)O_2的的合成与制备 | 第28-44页 |
3.1 前驱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28-29页 |
3.2 前驱体与Li_2CO_3混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29-30页 |
3.3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30-34页 |
3.3.1 物相组成 | 第31页 |
3.3.2 形貌特征 | 第31-32页 |
3.3.3 电化学性能 | 第32-34页 |
3.4 焙烧时间的影响 | 第34-38页 |
3.4.1 物相组成 | 第34-35页 |
3.4.2 形貌特征 | 第35-36页 |
3.4.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6-38页 |
3.5 Li/M(Ni+Co+Mn)的影响 | 第38-41页 |
3.5.1 物相组成 | 第38-39页 |
3.5.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9-41页 |
3.6 合成材料在不同工作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LiNi_(0.5)Co_(0.2)Mn_(0.3)O_2的掺杂改性 | 第44-6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Ce掺杂的影响 | 第44-48页 |
4.2.1 物相组成 | 第44-46页 |
4.2.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4.3 Pr掺杂的影响 | 第48-51页 |
4.3.1 物相组成 | 第48-49页 |
4.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9-51页 |
4.4 Sr掺杂的影响 | 第51-54页 |
4.4.1 物相组成 | 第51-52页 |
4.4.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4.5 Ti掺杂的影响 | 第54-57页 |
4.5.1 物相组成 | 第54-55页 |
4.5.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5-57页 |
4.6 掺杂元素的对比分析与优选 | 第57-59页 |
4.7 三元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_(1-x)Ce_xO_2的进一步研究 | 第59-64页 |
4.7.1 XRD(003峰) | 第59-60页 |
4.7.2 形貌特征 | 第60-61页 |
4.7.3 交流阻抗 | 第61-64页 |
4.7.4 循环伏安 | 第6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LiNi_(0.5)Co_(0.2)Mn_(0.3)O_2的表面改性 | 第66-75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改性研究 | 第66-70页 |
5.2.1 物相组成 | 第66-67页 |
5.2.2 形貌特征 | 第67-68页 |
5.2.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8-70页 |
5.3 TiO_2包覆改性研究 | 第70-74页 |
5.3.1 物相组成 | 第70-71页 |
5.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71-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