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放线菌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铅镉污染的效应及机理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6页
    1.1 土壤铅、镉污染及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第15-19页
        1.1.1 铅、镉的来源及危害第15-16页
        1.1.2 铅、镉的污染现状第16-17页
        1.1.3 土壤铅、镉污染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第17-19页
    1.2 土壤铅、镉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第19-23页
        1.2.1 植物修复类型第19-20页
        1.2.2 提取植物的选择第20-22页
        1.2.3 影响植物提取效果的因素第22-23页
    1.3 根际微生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作用第23-31页
        1.3.1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抗性第23-24页
        1.3.2 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第24-25页
        1.3.3 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25-28页
        1.3.4 微生物对植物抗重金属胁迫和吸收的影响第28-31页
    1.4 有机肥对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作用第31-32页
        1.4.1 有机肥对植物生长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第31-32页
        1.4.2 有机肥对微生物协助植物修复的影响第32页
    1.5 立题依据、研究意义第32-34页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4-36页
第二章 密旋链霉菌对Pb、Cd的耐受性及促生特性研究第36-45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6-39页
        2.1.1 材料第36-37页
        2.1.2 方法第37-3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2.2.1 对铅、镉的最低抑制浓度第39-40页
        2.2.2 密旋链霉菌的耐旱性第40-41页
        2.2.3 产吲哚乙酸的能力第41页
        2.2.4 ACC脱氨酶活性第41页
        2.2.5 产铁载体的能力第41-42页
        2.2.6 溶磷能力第42页
    2.3 讨论第42-44页
    2.4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铅胁迫下密旋链霉菌对黑麦草生长和铅耐受性的影响第45-59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6-50页
        3.1.1 材料第46-47页
        3.1.2 方法第47-5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0-56页
        3.2.1 黑麦草生长第50-52页
        3.2.2 叶绿素含量第52-53页
        3.2.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第53-54页
        3.2.4 叶片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第54页
        3.2.5 MDA含量第54-55页
        3.2.6 根系活力第55-56页
    3.3 讨论第56-58页
    3.4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铅胁迫下密旋链霉菌对黑麦草铅积累和根际土壤的影响第59-72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59-61页
        4.1.1 材料第59-60页
        4.1.2 方法第60-6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4.2.1 植物铅积累第61-62页
        4.2.2 铅植物修复效率第62-63页
        4.2.3 土壤微生物区系第63-66页
        4.2.4 土壤酶活性第66-67页
        4.2.5 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第67-68页
    4.3 讨论第68-71页
    4.4 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镉胁迫下密旋链霉菌对籽粒苋生长和耐受性的影响第72-80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73-74页
        5.1.1 材料第73页
        5.1.2 方法第73-7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4-77页
        5.2.1 籽粒苋生长第74-75页
        5.2.2 籽粒苋叶绿素和根系活力第75-76页
        5.2.3 籽粒苋叶片抗氧化性酶和保护性物质第76-77页
    5.3 讨论第77-79页
        5.3.1 籽粒苋生长第77-78页
        5.3.2 籽粒苋Cd耐受性第78-79页
    5.4 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镉胁迫下密旋链霉菌对籽粒苋Cd积累和根际土壤的影响第80-92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80-81页
        6.1.1 材料第80-81页
        6.1.2 方法第81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1-87页
        6.2.1 植物镉积累第81-82页
        6.2.2 镉植物修复效率第82页
        6.2.3 土壤微生物区系第82-85页
        6.2.4 土壤酶活性第85-86页
        6.2.5 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第86-87页
    6.3 讨论第87-90页
    6.4 小结第90-92页
第七章 铅胁迫下菌肥配合施用对黑麦草生长及铅耐受性的影响第92-101页
    7.1 材料和方法第93-94页
        7.1.1 材料第93页
        7.1.2 方法第93-94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94-98页
        7.2.1 黑麦草生长第94-96页
        7.2.2 叶绿素含量第96-97页
        7.2.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第97页
        7.2.4 叶片谷胱甘肽含量第97-98页
        7.2.5 叶片MDA含量第98页
    7.3 讨论第98-100页
    7.4 小结第100-101页
第八章 铅胁迫下菌肥配合施用对黑麦草铅积累及根际土壤的影响第101-111页
    8.1 材料和方法第101-102页
        8.1.1 材料第101-102页
        8.1.2 方法第102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102-106页
        8.2.1 植物铅积累量第102-103页
        8.2.2 铅植物修复效率第103页
        8.2.3 土壤微生物区系第103-104页
        8.2.4 土壤酶活性第104-105页
        8.2.5 土壤pH和铅含量第105-106页
    8.3 讨论第106-109页
    8.4 小结第109-111页
总结第111-113页
创新点第113-114页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防灾救援体系及实际应用研究
下一篇:离子液体/聚合物/小分子有机溶剂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其分离富集抗生素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