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并联间隙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并联间隙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并联间隙防雷性能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输电线路防雷措施 | 第16-23页 |
2.1“堵塞式”输电线路防雷措施 | 第16-18页 |
2.1.1 装设避雷线 | 第16页 |
2.1.2 减小杆塔避雷线保护角 | 第16页 |
2.1.3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 第16页 |
2.1.4 增强线路绝缘 | 第16-17页 |
2.1.5 采用不平衡绝缘 | 第17页 |
2.1.6 耦合线路和塔顶斜线 | 第17-18页 |
2.1.7 加装线路型避雷器 | 第18页 |
2.2“疏导式”防雷措施 | 第18-22页 |
2.2.1 并联间隙结构 | 第18-20页 |
2.2.2 并联间隙与绝缘子串的绝缘配合研究 | 第20-22页 |
2.2.3 并联间隙导弧性能研究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江苏地区并联间隙运行应用研究 | 第23-28页 |
3.1 江苏地区并联间隙应用情况概述 | 第23页 |
3.2 江苏地区主要安装并联间隙类型 | 第23-24页 |
3.3 并联间隙的安装原则 | 第24-26页 |
3.4 并联间隙运行情况 | 第26-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长棒型瓷绝缘子招弧角间隙击穿特性 | 第28-44页 |
4.1 长棒型瓷绝缘子简介 | 第28页 |
4.2 试验装置、试品及方法 | 第28-32页 |
4.2.1 试验系统 | 第28-29页 |
4.2.2 试验试品 | 第29-32页 |
4.2.3 U50雷击闪络击穿电压及U100雷击闪络击穿电压试验方法 | 第32页 |
4.3 长棒型瓷绝缘子雷电冲击闪络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42页 |
4.3.1 未加装招弧角时长棒瓷雷电冲击击穿特性 | 第32-34页 |
4.3.2 加装单侧招弧角时长棒瓷雷电冲击击穿特性 | 第34-37页 |
4.3.3 加装双侧招弧角时长棒瓷雷电冲击击穿特性 | 第37-39页 |
4.3.4 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 第39-40页 |
4.3.5 长棒型瓷绝缘子加装招弧角后击穿通道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110、220KV绝缘子并联间隙雷电冲击闪络特性试验研究 | 第44-58页 |
5.1 概述 | 第44-45页 |
5.2 试验装置、试品及方法 | 第45-49页 |
5.2.1 试验装置 | 第45-46页 |
5.2.2 试验试品 | 第46-47页 |
5.2.3 并联间隙结构参数选择 | 第47-49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5.4 绝缘子并联间隙雷电冲击闪络特性试验结论与分析 | 第50-54页 |
5.4.1 绝缘子并联间隙负极性 50%雷电冲击闪络电压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5.4.2 并联间隙闪络沿络次数 | 第51-53页 |
5.4.3 正、负极性雷电冲击试验结果差异 | 第53-54页 |
5.5 江苏地区瓷绝缘子串安装结构尺寸设计 | 第54-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