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临床研究 | 第8-16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8页 |
| 二、研究标准 | 第8-10页 |
| (一)诊断标准 | 第8-9页 |
| (二)纳入标准 | 第9页 |
| (三)排除标准 | 第9页 |
| (四)剔除与退出标准 | 第9-10页 |
| 三、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 (一)两组年龄资料比较 | 第10页 |
| (二)两组性别资料比较表 | 第10页 |
| (三)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 第10-11页 |
| (四)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学积分、NISS评分、BI指数分布比较 | 第11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一)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 (二)观察指标 | 第12页 |
| (三)疗效评定标准 | 第12-13页 |
| (四)安全性评价 | 第13页 |
| (五)统计学处理 | 第13页 |
| 五、研究结果 | 第13-15页 |
| 六、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测 | 第15-16页 |
| 讨论 | 第16-32页 |
| 一、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及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 二、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沿革 | 第17-22页 |
| 三、缺血性中风的病位在脑病发生的内在根本原因是肾精不足 | 第22-25页 |
| 四、肾精不足与中风的关系 | 第25-28页 |
| 五、地黄参夏合剂的组方及用药特点 | 第28-31页 |
| 六、疗效分析 | 第31-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综述 | 第35-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录 | 第44-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论文著作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