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1.1 课题背景、目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中医现代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水平 | 第9-10页 |
1.2.2 中医正骨推拿客观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水平 | 第10-12页 |
1.2.3 中医正骨推拿虚拟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水平 | 第12-13页 |
1.3 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 第13-14页 |
1.3.1 中医正骨推拿实训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2 中医正骨推拿实训模型现实需求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章节框架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章节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人体虚实模型力觉交互的关键技术 | 第16-29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虚拟现实技术分析 | 第16-19页 |
2.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 第16页 |
2.2.2 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技术 | 第16-17页 |
2.2.3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 第17页 |
2.2.4 虚拟现实技术的感知分类 | 第17-19页 |
2.3 力觉交互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3.1 虚拟现实中力觉交互技术的概况 | 第19-20页 |
2.3.2 力反馈设备的功能、分类及典型的力反馈设备 | 第20-21页 |
2.3.3 力反馈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应用 | 第21-22页 |
2.4 人体虚拟模型建立的相关技术 | 第22-28页 |
2.4.1 非物理模型技术 | 第22-24页 |
2.4.2 物理模型技术 | 第24-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质点—弹簧模型研究 | 第29-41页 |
3.1 一指禅推法力觉交互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29-30页 |
3.2 基于质点—弹簧法的人体模型拓扑结构 | 第30-32页 |
3.2.1 面模型拓扑结构 | 第30页 |
3.2.2 体模型拓扑结构 | 第30-31页 |
3.2.3 优化的面、体模型拓扑结构 | 第31-32页 |
3.3 质点—弹簧法的数据结构 | 第32-34页 |
3.3.1 质点—弹簧法的逻辑结构 | 第32-33页 |
3.3.2 质点—弹簧法的物理结构 | 第33-34页 |
3.4 质点—弹簧法的动力学方程 | 第34-40页 |
3.4.1 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3.4.2 质点—弹簧法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35-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人体颈椎部位数据模型和实体模型的设计 | 第41-51页 |
4.1 一指禅推法及颈椎病治疗 | 第41-42页 |
4.1.1 一指禅推法的定义和起源 | 第41页 |
4.1.2 一指禅推法治病的机理及特点 | 第41-42页 |
4.1.3 一指禅推法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 第42页 |
4.1.4 颈椎解剖结构简介 | 第42页 |
4.2 一指禅推法颈椎三维数据模型的设计 | 第42-48页 |
4.2.1 模型设计的原则和需求 | 第43-44页 |
4.2.2 三维数据模型的设计 | 第44-45页 |
4.2.3 颈椎部位三维数据重建的实现 | 第45-48页 |
4.3 一指禅推法颈椎三维实体模型的设计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人体形变模型的数值求解 | 第51-57页 |
5.1 数据模型形变数值求解的影响因素 | 第51页 |
5.2 模型形变求解的常用算法及比较 | 第51-53页 |
5.2.1 常用的模型形变求解算法 | 第51-52页 |
5.2.2 模型求解常用算法的比较 | 第52-53页 |
5.3 形变求解算法 | 第53-56页 |
5.3.1 形变求解的思想 | 第53-54页 |
5.3.2 欧拉算法 | 第54-55页 |
5.3.3 改进的欧拉算法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