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内关于007系列电影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外关于007系列电影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建构007:从间谍特工到文化符号 | 第16-31页 |
第一节 建构过程和建构环境 | 第17-21页 |
一、建构过程:007的名称与象征含义 | 第17-18页 |
二、建构环境:历史、社会与观众 | 第18-21页 |
第二节 文化内核:“个人主义”精神 | 第21-26页 |
一、文化形态定位:弘扬个人价值观 | 第21-23页 |
二、从肖恩·康奈利到丹尼尔·克雷格:不同时期的“个人主义”表达 | 第23-26页 |
第三节 独立文化符号的确立 | 第26-31页 |
一、类型元素包装:特工形象的系统化 | 第26-28页 |
二、意识形态构建特点:“个人成为主体” | 第28-31页 |
第二章 脸谱化的人物形象 | 第31-41页 |
第一节 邦德形象的符号化特征 | 第32-36页 |
一、外在人物形象:多情浪子 | 第32-34页 |
二、内在情感表达:无意义法则 | 第34-35页 |
三、机械重复的英雄命运:自我格式化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邦女郎的品牌化和符号化 | 第36-41页 |
一、显性的女色消费:女性形象的模式化呈现 | 第36-38页 |
二、观看的吸引力:暴力与反叛带动文化冲突 | 第38-39页 |
三、邦女郎形象命运的悲剧性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程式化的叙事模式 | 第41-61页 |
第一节 刻板类型:固定式情节 | 第41-45页 |
一、线性叙事和公式化故事情节 | 第41-43页 |
二、组合段衔接的非连续性 | 第43-45页 |
第二节 道具在叙事中的运用及其指示意义 | 第45-48页 |
一、枪:暴力欲望的想象性满足 | 第45-47页 |
二、跑车:植入情节的品牌符号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片头与配乐:预知叙事规则 | 第48-61页 |
一、片头设计:“枪管序幕”下的美学效应 | 第48-56页 |
二、音乐风格与运动影像:被感知的情绪 | 第56-61页 |
第四章 007系列电影与东方文化 | 第61-74页 |
第一节 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构建 | 第62-65页 |
一、对东方文化形象的偏颇臆想 | 第62-63页 |
二、被类比的东方人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对东方文化的渗透 | 第65-69页 |
一、东方地域场景:边缘化话语基础 | 第65-67页 |
二、满足西方人的意识形态需求 | 第67-69页 |
第三节 007系列电影中的中国符号 | 第69-74页 |
一、中国龙:文化扭曲——迎合西方个人主义想象 | 第69-71页 |
二、中国服饰:被束缚的行为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90页 |
后记 | 第90-92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