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壳聚糖基分子自组装及其抗菌涂层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涂层的抗菌方式第10-15页
        1.2.1 抑制型抗菌第11-12页
        1.2.2 释放型抗菌第12-13页
        1.2.3 接触型抗菌第13-15页
    1.3 壳聚糖概述第15-18页
        1.3.1 CS的抗菌性机理第15-16页
        1.3.2 CS的抗菌性应用第16-17页
        1.3.3 CS衍生物的抗菌性第17-18页
    1.4 抗菌涂层的制备方法第18-22页
    1.5 大分子自组装第22-24页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壳聚糖/单宁酸自组装复合胶体粒子制备及其涂层抗菌性能研究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30页
        2.2.1 实验试剂第27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7-28页
        2.2.3 CS/TA复合胶体粒子的制备第28页
        2.2.4 复合胶体粒子的表征第28页
        2.2.5 涂层的制备第28-29页
        2.2.6 涂层表征第29-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39页
        2.3.1 CS/TA复合胶体粒子的结构表征第30-31页
        2.3.2 CS/TA复合胶体粒子的形貌及粒径第31页
        2.3.3 元素分析第31-32页
        2.3.4 CS/TA复合胶体粒子的性质第32-34页
        2.3.5 涂层的制备和形貌第34-36页
        2.3.6 涂层的结构表征第36-37页
        2.3.7 涂层基本性能第37页
        2.3.8 涂层的细胞相容性和抗菌性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季铵化壳聚糖/纳米氧化锌自组装杂化胶体粒子制备及其涂层抗菌性能研究第40-56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3.2.1 实验试剂第41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1页
        3.2.3 光敏性大分子QAC-CNCL的制备与组装第41页
        3.2.4 杂化胶体粒子的表征第41-42页
        3.2.5 涂层的制备第42页
        3.2.6 涂层性能表征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4页
        3.3.1 QAC/L/ZnO杂化胶体粒子的结构表征第43-44页
        3.3.2 QAC/L/ZnO杂化胶体粒子的表征第44-46页
        3.3.3 QAC/L/ZnO杂化胶体粒子的性能第46-48页
        3.3.4 涂层的制备第48-50页
        3.3.5 涂层的结构表征第50-52页
        3.3.6 涂层的基本性能表征第52页
        3.3.7 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第52-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肉桂酰氯改性季铵化壳聚糖自组装胶体粒子制备及其涂层抗菌性能研究第56-70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实验部分第57-59页
        4.2.1 实验试剂第57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7页
        4.2.3 QAC-CNCL的制备与组装第57-58页
        4.2.4 光敏性大分子QAC-CNCL及胶体粒子的表征第58页
        4.2.5 涂层的制备第58页
        4.2.6 涂层表征第58-5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9-69页
        4.3.1 光敏性大分子QAC-CNCL的结构表征第59-60页
        4.3.2 胶体粒子的表征第60-62页
        4.3.3 胶体粒子的性质第62-63页
        4.3.4 涂层的制备和形貌第63-65页
        4.3.5 涂层的结构表征第65-66页
        4.3.6 涂层的基本性能表征第66页
        4.3.7 涂层的细胞相容性和抗菌性第66-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主要结论第70-71页
    创新点第71页
    不足之处第71页
    展望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张道宗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蔡圣朝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温阳补肾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