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光催化技术 | 第9-11页 |
1.1.1 光催化技术简介 | 第9-10页 |
1.1.2 光催化技术原理 | 第10-11页 |
1.2 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简介 | 第11-12页 |
1.3 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3.1 能带结构的影响 | 第12页 |
1.3.2 催化剂粒径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3 催化剂形貌的影响 | 第13页 |
1.3.4 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13页 |
1.3.5 反应底物浓度和催化剂量的影响 | 第13页 |
1.3.6 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13页 |
1.4 介孔氮化碳材料简介 | 第13-14页 |
1.5 mpg-C_3N_4的制备方法 | 第14-18页 |
1.5.1 硬模板法 | 第14-17页 |
1.5.2 软模板法 | 第17页 |
1.5.3 无模板法 | 第17-18页 |
1.6 mpg-C_3N_4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1.6.1 光催化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6.2 碱催化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页 |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空球形介孔氮化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3-4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9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2.4 SiO_2和中空球型介孔氮化碳表征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1页 |
2.3.1 SiO_2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29-32页 |
2.3.2 中空球型介孔氮化碳特征分析 | 第32-36页 |
2.3.3 中空球型介孔氮化碳制备条件的影响分析 | 第36-40页 |
2.3.4 中空球形氮化碳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40-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三维大孔氮化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2-51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50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2-4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2.4 三维大孔氮化碳表征 | 第44-45页 |
3.2.5 三维大孔氮化碳制备影响因素 | 第45-49页 |
3.2.6 三维大孔氮化碳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49-50页 |
3.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无规则介孔氮化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1-56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51-52页 |
4.2.2 无规则型介孔氮化碳的制备 | 第52页 |
4.2.3 无规则型介孔氮化碳的表征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4.3.1 无规则介孔氮化碳表征分析 | 第52-54页 |
4.3.2 无规则介孔氮化碳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5.1 结论 | 第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