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雕塑论文--雕塑理论论文--雕塑评论、欣赏论文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艺术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22页
    第一节 课题缘起、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解释第14-16页
    第三节 前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6-20页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回归与调整第22-82页
    第一节 文革范式下的“两面性”:社会转型中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第22-28页
    第二节 雕塑本体的复归与主体意识的确立:198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第28-45页
        一、创作思想的转变与审美意识的觉醒第30-34页
        二、艺术个性的彰显与精神气质的强调第34-40页
        三、当代意识的融入与形式意味的追求第40-45页
    第三节 平民英雄的出场与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退潮第45-51页
    第四节 198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公共纪念性雕塑的复兴第51-81页
        一、突破与局限:改革开放初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公共纪念性雕塑创作第54-61页
        二、时间过程中的人物性格还原与情感表现:1980年代人物纪念性雕塑创作第61-67页
        三、1980年代纪念碑雕塑的表现主题与形式特征第67-74页
        四、空间氛围的营造与环境意识的增强第74-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二章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探索与突破第82-129页
    第一节 主题内容的多样化与现实主义创作的恪守:关于“七一”美展第83-94页
        一、英雄人物的生活化表现与双重身份的强调第84-86页
        二、作品的现代性追求与民族传统形式的借鉴第86-90页
        三、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小人物”情感表现第90-94页
    第二节 沉寂中的守持与发展:从“第八、九届全国美展”中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说起第94-104页
        一、英雄形象的多样化呈现与性格化追求第96-99页
        二、艺术家主观色彩的增强与作品叙事性的减弱第99-102页
        三、借助人物的“角色性”与“历史背景”突出作品自身的文化涵义和历史寓意第102-104页
    第三节 199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公共纪念性雕塑的繁荣第104-123页
        一、形式语言的拓展与表现手法的多元第105-111页
        二、叙事方式的突破与空间形态的开敞第111-118页
        三、人物纪念性雕塑在民族语言形式上的开拓性探索第118-120页
        四、革命领袖人物纪念性雕塑创作的平民化塑造与人格化追求第120-123页
    第四节 后现代语境下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变异第123-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三章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深化与创新第129-217页
    第一节 人性光辉的显现与完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人物塑造第130-146页
        一、领袖人物第130-138页
        二、平民英雄第138-141页
        三、反面人物第141-146页
    第二节 艺术语言的拓展与延伸:多元并呈与多元综合第146-174页
        一、写实、写意与抽象的并存与共融第146-150页
        二、造型语言的强化与个人风格的追求:吴为山与王洪亮的写意性雕塑第150-163页
        三、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写意性表现的探索及实践意义第163-166页
        四、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对西方当代艺术形式的借鉴第166-170页
        五、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在材料、肌理及质感上的探索第170-174页
    第三节 核心价值的建构与彰显: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主题变奏与视角转变第174-179页
    第四节 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大型公共纪念性雕塑创作第179-216页
        一、公共纪念性雕塑民族化进程中的有益探索: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园群雕》说起第179-196页
        二、时代性与人文性的表达:以《青年毛泽东》为例第196-203页
        三、悲剧意识的演化与升华: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说开第203-216页
    本章小结第216-217页
第四章 回顾与反思第217-243页
    第一节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历程回顾第217-219页
    第二节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第219-225页
        一、1980年代:“一元化的打破”与“多元化的确立”第219-221页
        二、1990年代:“多元化探索与实践”第221-223页
        三、新世纪以来:“突破与超越”第223-225页
    第三节 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发展境遇与生存思考第225-238页
        一、革命性色彩的减弱与历史性因素的增强第225-228页
        二、现代和后现代语言的追求与主题内容的淡化第228-231页
        三、英雄人物的平民化塑造与崇高性表现第231-235页
        四、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第235-238页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新生机遇与未来视野第238-242页
    本章小结第242-243页
结论第243-246页
参考文献第246-253页
作品图录第253-2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67-268页
致谢第268-269页

论文共2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没骨法源流考辨
下一篇:民国时期留欧女性艺术家西画创作研究